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英文词汇缩略表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实验研究 | 第11-3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1-13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1页 |
1.2 实验饲料 | 第11页 |
1.3 实验环境 | 第11页 |
1.4 实验药品 | 第11-12页 |
1.5 实验仪器和试剂盒 | 第12-1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3-19页 |
2.1 分组及造模方法 | 第13-14页 |
2.2 给药方法 | 第14页 |
2.3 标本采集及处理 | 第14-15页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 | 第15-18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18-19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9-33页 |
3.1 大鼠一般情况 | 第19页 |
3.2 大鼠的日饮水量 | 第19-20页 |
3.3 大鼠的日摄食量 | 第20-21页 |
3.4 大鼠体重 | 第21-22页 |
3.5 空腹血糖 | 第22-24页 |
3.6 大鼠血清胆固醇(CHOL)水平(分别比较灌胃4、8、12、16周) | 第24-25页 |
3.7 大鼠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分别比较灌胃4、8、12、16周) | 第25-27页 |
3.8 大鼠血清3-硝基络氨酸(3-NT)水平(分别比较灌胃4、8、12、16周) | 第27-28页 |
3.9 大鼠胸主动脉匀浆丙二醛(MDA)水平(分别比较灌胃4、8、12、16周) | 第28-29页 |
3.10 大鼠胸主动脉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分别比较灌胃4、8、12、16周) | 第29-30页 |
3.11 大鼠胸主动脉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分别比较灌胃4、8、12、16周) | 第30-32页 |
3.12 大鼠胸主动脉HE染色观察 | 第32-33页 |
4 小结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56页 |
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认识 | 第34-38页 |
1.1 消渴及其并发证文献记载 | 第34-35页 |
1.2 病因认识 | 第35-36页 |
1.3 病机分析 | 第36-37页 |
1.4 益气养阴活血法辨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进展 | 第37-38页 |
2 西医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认识 | 第38-45页 |
2.1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第38页 |
2.2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病理改变 | 第38页 |
2.3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 第38-43页 |
2.4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代谢记忆”的机制探讨 | 第43页 |
2.5 氧化应激和硝化应激是引发并维持"代谢记亿"的关键 | 第43-45页 |
2.6 氧化应激和硝化应激反应相互调节和増强 | 第45页 |
3 本实验动物模型评价 | 第45-47页 |
4 药物选择 | 第47-51页 |
4.1 参芪复方药物分析 | 第47-48页 |
4.2 参芪复方前期研究 | 第48-49页 |
4.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49-51页 |
5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大鼠氧化应激/硝化应激损伤的探讨 | 第51-56页 |
5.1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大鼠一般情况、摄食量、饮水量、体重的影响 | 第51-52页 |
5.2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 第52页 |
5.3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胆固醇(CHOL)水平的影响 | 第52-53页 |
5.4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水平的影响 | 第53页 |
5.5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3-硝基络氨酸(3-NT)水平的影响 | 第53-54页 |
5.6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大鼠胸主动脉匀浆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 | 第54页 |
5.7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大鼠胸主动脉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 | 第54-55页 |
5.8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大鼠胸主动脉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 | 第55页 |
5.9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大鼠胸主动脉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第55-56页 |
5.10 参芪复方通过健脾益气生津之功效促进抗氧化酶的生成,通过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促进氧化产物及硝化产物的排出 | 第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综述 参芪复方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机制探究 | 第6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