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1 直接市场法 | 第16页 |
1.3.2 替代市场法 | 第16-17页 |
1.3.3 假想市场法 | 第17页 |
1.4 生态补偿机制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0-27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地质构造 | 第20页 |
2.1.3 水文水系 | 第20页 |
2.1.4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1.5 森林资源 | 第21页 |
2.1.6 气候资源 | 第21-22页 |
2.1.7 生物资源 | 第22页 |
2.1.8 矿产资源 | 第22-23页 |
2.1.9 旅游资源 | 第23页 |
2.1.10 社区人口 | 第23页 |
2.1.11 社会经济 | 第23页 |
2.1.12 社会文化 | 第23-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2.2.1 物质生产功能价值研究方法 | 第24页 |
2.2.2 调蓄洪水功能价值研究方法 | 第24页 |
2.2.3 固碳释氧功能价值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2.4 净化环境功能价值研究方法 | 第25页 |
2.2.5 土壤保持功能价值研究方法 | 第25页 |
2.2.6 水源涵养功能价值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2.7 科研文化价值功能研究方法 | 第26页 |
2.2.8 生物多样性功能价值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7-47页 |
3.1 平江县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服务功能评价 | 第27-30页 |
3.1.1 森林生态系统 | 第27-28页 |
3.1.2 湿地生态系统 | 第28-29页 |
3.1.3 草地生态系统 | 第29页 |
3.1.4 稻田生态系统 | 第29-30页 |
3.2 平江县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 第30-37页 |
3.2.1 物质生产价值 | 第30页 |
3.2.2 固碳释氧价值 | 第30页 |
3.2.3 净化环境价值 | 第30-31页 |
3.2.4 土壤保持价值 | 第31-33页 |
3.2.5 调蓄洪水价值 | 第33-34页 |
3.2.6 水源涵养价值 | 第34-35页 |
3.2.7 旅游娱乐价值 | 第35页 |
3.2.8 文化科研价值 | 第35-36页 |
3.2.9 生物多样性价值 | 第36-37页 |
3.3 平江县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与讨论 | 第37-41页 |
3.3.1 平江县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概述 | 第37-39页 |
3.3.2 平江县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时间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 第39-41页 |
3.4 平江县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第41-47页 |
3.4.1 平江县生态补偿政策现状 | 第42页 |
3.4.2 平江县生态补偿政策现状分析 | 第42-44页 |
3.4.3 明确补偿主体与补偿受体 | 第44页 |
3.4.4 平江县生态补偿标准 | 第44-45页 |
3.4.5 平江县生态补偿方式 | 第45页 |
3.4.6 平江县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方案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4.2 创新点 | 第48页 |
4.3 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