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5页 |
1.1.1 国际跨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及基本格局 | 第8-9页 |
1.1.2 中俄蒙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 | 第9-15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3.2 中俄蒙旅游跨区域合作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9-21页 |
2.1.1 区域 | 第19页 |
2.1.2 区域旅游与区域旅游合作 | 第19-21页 |
2.1.3 区域旅游与区域旅游合作 | 第21页 |
2.1.4 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 第21页 |
2.2 中俄蒙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2 系统学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3 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 | 第24-26页 |
2.3.1 以政府为代表的主权国家及国际性组织 | 第24-25页 |
2.3.2 旅游企业 | 第25-26页 |
2.3.3 行业协会 | 第26页 |
2.4 跨境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利益诉求 | 第26-27页 |
2.5 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战略意义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 第29-42页 |
3.1 中俄蒙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 | 第29-35页 |
3.1.1 区域旅游合作动力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 第29-30页 |
3.1.2 中俄蒙区域旅游合作动力系统模型 | 第30-35页 |
3.2 区域旅游合作的利益机制 | 第35-37页 |
3.2.1 构建利益机制的原则 | 第35-36页 |
3.2.2 利益机制研究 | 第36-37页 |
3.3 区域旅游合作的政府调节机制 | 第37-42页 |
3.3.1 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3.3.2 模型的分析 | 第39-42页 |
第四章 中俄蒙区域旅游合作的路径 | 第42-46页 |
4.1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机制 | 第42-43页 |
4.2 完善合作收益分配机制 | 第43页 |
4.3 建立高层峰会、运转和反馈机制 | 第43-45页 |
4.3.1 建立一个平等对话、开放的高层峰会机制 | 第43-44页 |
4.3.2 建立协调机构的工作运转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 | 第44-45页 |
4.4 建立资源共享和信息传导机制 | 第45-46页 |
4.4.1 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整合地区的优势资源 | 第45页 |
4.4.2 建立便捷、畅通的信息传导机制,确保信息对称 | 第45-46页 |
第五章 中俄蒙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和建议 | 第46-48页 |
5.1 优化区域交通网络 | 第46页 |
5.2 拓宽区域旅游合作范围 | 第46页 |
5.3 实现免签制度 | 第46-47页 |
5.4 知识创新,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 | 第47-48页 |
5.4.1 依托三国大学,构建高级旅游人才培训基地 | 第47页 |
5.4.2 制定三国人才资源战略计划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4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