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 1 延迟满足 | 第9-17页 |
| 1.1 延迟满足的理论基础 | 第9-10页 |
| 1.2 延迟满足的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1.3 延迟满足的发展 | 第12-17页 |
| 1.3.1 延迟满足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 1.3.2 学业延迟满足 | 第12-13页 |
| 1.3.3 职业延迟满足 | 第13-17页 |
| 1.3.3.1 职业延迟满足的概念 | 第13页 |
| 1.3.3.2 职业延迟满足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3.3 职业延迟满足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2 教师职业倦怠 | 第17-21页 |
| 2.1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 第17页 |
| 2.2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2.3 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8-19页 |
| 2.4 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延迟满足的关系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1-25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21-22页 |
| 2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2-23页 |
| 4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 4.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 4.2 实践意义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延迟满足量表》的编制 | 第25-43页 |
| 1 引言 | 第25页 |
| 2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 4 结果分析 | 第30-40页 |
| 5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0-41页 |
| 6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延迟满足现状与特征分析 | 第43-55页 |
| 1 引言 | 第43页 |
| 2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45-50页 |
| 5 讨论 | 第50-53页 |
| 6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教师职业延迟满足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 | 第55-63页 |
| 1 引言 | 第55页 |
| 2 研究目的 | 第55页 |
| 3 研究假设 | 第55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55-57页 |
| 5 研究结果 | 第57-59页 |
| 6 讨论 | 第59-61页 |
| 7 小结 | 第61-63页 |
| 第六章 总讨论 | 第63-71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63-65页 |
| 2 总讨论 | 第65-66页 |
| 3 建议 | 第66-67页 |
|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7-68页 |
| 5 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 6 总结论 | 第69-71页 |
| 附录1 《中小学教师职业延迟满足量表》语义分析问卷 | 第71-73页 |
| 附录2 《中小学教师职业延迟满足量表》 | 第73-75页 |
| 附录3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5-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个人简历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