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第21-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7页 |
2.1.1 福州市概况 | 第21-23页 |
(1)自然环境概况 | 第21-22页 |
(2)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3)农村居民点现状 | 第23页 |
2.1.2 研究区域选择及其概况 | 第23-27页 |
(1)霞拔乡概况 | 第24-25页 |
(2)池园镇概况 | 第25页 |
(3)坂东镇概况 | 第25页 |
(4)鹤上镇概况 | 第25-26页 |
(5)三山镇概况 | 第26页 |
(6)岚城乡概况 | 第26-27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27页 |
2.2.1 遥感与矢量数据 | 第27页 |
2.2.2 统计数据 | 第27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2.3.1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7-28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页 |
2.3.3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第28页 |
2.3.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8-29页 |
2.3.5 区位理论 | 第29-31页 |
第3章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变化分析 | 第31-45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3.1.1 用地规模及其变化分析模型 | 第31页 |
3.1.2 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 | 第31页 |
3.1.3 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异及其变化分析模型 | 第31-32页 |
(1)全局聚类检验(Getis-ord General G) | 第31-32页 |
(2)空间热点探测分析(Getis-Ord Gi~*) | 第32页 |
3.2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分析 | 第32-34页 |
3.3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转移矩阵分析 | 第34-36页 |
3.4 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异特征分析 | 第36-45页 |
第4章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与变化分析 | 第45-63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45-48页 |
4.1.1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1)最近邻点统计量 | 第45-46页 |
(2)核密度估计 | 第46页 |
4.1.2 农村居民点形状格局特征 | 第46-48页 |
4.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分析 | 第48-60页 |
4.2.1 农村居民点呈集聚型分布模式 | 第48-50页 |
4.2.2 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布空间差异分析 | 第50-60页 |
4.3 农村居民点形状格局特征与变化分析 | 第60-63页 |
第5章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81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63-64页 |
5.1.1 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影响指数 | 第63-64页 |
5.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81页 |
5.2.1 地形因素 | 第65-70页 |
5.2.2 地貌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 第70-73页 |
5.2.3 河流缓冲区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 第73-76页 |
5.2.4 道路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 第76-79页 |
5.2.5 其他影响因素 | 第79-8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1-8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个人简历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