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城市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承载力研究进展第12-17页
        1.2.1 理论研究第12-14页
        1.2.2 实证研究第14-16页
        1.2.3 研究启示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7-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范畴第20-28页
    2.1 城市综合承载力基本概念与演化特征第20-24页
        2.1.1 概念定义第20-22页
        2.1.2 承载力演化特征第22-24页
    2.2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4-28页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4-25页
        2.2.2 人地关系系统理论第25-26页
        2.2.3 城市复合系统理论第26-28页
第三章 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评判研究模型第28-44页
    3.1 系统评判指标体系构建第28-37页
        3.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第28-32页
        3.1.2 主要指标解释及量化辨识第32-37页
    3.2 数据标准化处理与权重确定第37-38页
        3.2.1 标准化处理第37页
        3.2.2 权重确定第37-38页
    3.3 城市综合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方法第38-40页
        3.3.1 综合指数值计算第39页
        3.3.2 综合承载力模型第39-40页
        3.3.3 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评判模型第40页
    3.4 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方法第40-42页
        3.4.1 城市综合承载状态计算模型第41-42页
        3.4.2 建立城市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第42页
    3.5 城市综合承载力预警研究第42-44页
        3.5.1 人口经济规模目标测算第43页
        3.5.2 资源环境对人口与经济的承载潜力测算第43页
        3.5.3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综合测度第43-44页
第四章 厦门市综合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第44-54页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44-48页
        4.1.1 数据来源第44页
        4.1.2 数据处理第44-48页
    4.2 厦门市综合承载指数变化分析第48-50页
        4.2.1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变化情况第48-49页
        4.2.2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指数变化情况第49-50页
    4.3 厦门市可持续发展状态变化第50-54页
        4.3.1 承载指数评判结果及动态变化分析第50-51页
        4.3.2 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动态变化分析第51-54页
第五章 厦门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第54-80页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54-64页
        5.1.1 数据来源第54页
        5.1.2 数据处理第54-64页
    5.2 厦门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情况第64-66页
        5.2.1 承载状态结果第64页
        5.2.2 承载潜力空间分异分析第64-66页
    5.3 厦门城市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第66-80页
        5.3.1 承载系数空间分异分析第66-72页
        5.3.2 压力系数空间分异分析第72-76页
        5.3.3 城市综合承载力系数空间分异分析第76-80页
第六章 厦门市综合承载力预警研究第80-92页
    6.1 经济与人口规模预测第80-82页
        6.1.1 经济发展阶段分析第80页
        6.1.2 经济发展规模预测第80-81页
        6.1.3 人口发展规模预测第81-82页
    6.2 资源承载潜力测算第82-87页
        6.2.1 土地资源承载潜力第82-84页
        6.2.2 水资源承载潜力第84-87页
    6.3 环境承载潜力测算第87-89页
        6.3.1 大气环境承载潜力第87-88页
        6.3.2 水环境承载潜力第88-89页
    6.4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潜力分析第89-92页
        6.4.1 厦门市2020年可承载人口规模第89页
        6.4.2 厦门市2020年可承载经济规模第89-92页
第七章 厦门市可持续发展优化与调控对策第92-96页
    7.1 缓解厦门本岛资源环境限制第92-94页
        7.1.1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第92-93页
        7.1.2 保障岛内用水第93页
        7.1.3 提升本岛环境容量第93-94页
    7.2 提升厦门岛外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第94-96页
        7.2.1 构筑岛内外一体化的路网体系第94-95页
        7.2.2 加强岛内外教育医疗一体化建设第95页
        7.2.3 加快岛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第95-96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96-100页
    8.1 主要结论第96-98页
        8.1.1 论研究方面第96-97页
        8.1.2 实证研究方面第97-98页
    8.2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98-100页
        8.2.1 特色与创新第98页
        8.2.2 研究不足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个人简历第110-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清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整理对策研究
下一篇:福州市不同地貌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