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电子节温器的设计开发与试验验证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次 | 第7-9页 |
| 插图目录 | 第9-11页 |
| 表格目录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冷却系统研究现状概述 | 第15-16页 |
| ·国内外节温器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国外节温器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国内节温器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9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发动机冷却系统一维模型的建立 | 第21-30页 |
| ·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 ·基本假设 | 第21页 |
| ·控制方程 | 第21-22页 |
| ·基于GT-COOL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模型 | 第22-26页 |
| ·GT-SUITE仿真计算环境 | 第22-23页 |
|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一维模型 | 第23-26页 |
| ·发动机冷却系统一维模型的验证 | 第26-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电子节温器的设计 | 第30-44页 |
| ·电子节温器控制系统框图 | 第30-31页 |
| ·电子节温器的执行机构 | 第31-33页 |
| ·电子节温器执行机构的选型 | 第31-32页 |
| ·电动三通比例阀的基本参数 | 第32-33页 |
| ·电动三通比例阀的基本流量特性 | 第33页 |
| ·电子节温器的控制策略 | 第33-43页 |
| ·模糊控制系统 | 第33-35页 |
| ·模糊控制器输入量的确定 | 第35-36页 |
| ·输入和输出量的模糊化 | 第36-38页 |
| ·模糊控制规则的制定 | 第38-40页 |
| ·模糊推理 | 第40-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电子节温器控制策略的耦合仿真与优化 | 第44-58页 |
| ·耦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4-49页 |
| ·电动三通比例阀等效模型 | 第44-45页 |
| ·耦合仿真的GT-COOL模型 | 第45-46页 |
| ·耦合仿真的SIMULINK模型 | 第46-48页 |
| ·耦合仿真条件的设定 | 第48-49页 |
| ·模糊控制策略的优化 | 第49-55页 |
| ·模糊规则的优化 | 第49-51页 |
| ·模糊控制运行参数的优化 | 第51-55页 |
| ·控制策略起作用的过程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电子节温器控制策略性能评估试验研究 | 第58-74页 |
| ·实验台架建设 | 第58-60页 |
| ·实验测控系统的开发 | 第60-66页 |
| ·下位机系统的设计 | 第60-64页 |
| ·输入接口电路 | 第61页 |
| ·输出接口电路 | 第61-62页 |
| ·通讯接口电路 | 第62-63页 |
| ·单片机模块 | 第63-64页 |
| ·上位机系统的设计 | 第64-66页 |
| ·LABVIEW编程环境 | 第64-65页 |
| ·上位机程序界面 | 第65-66页 |
| ·电子节温器控制策略的实现 | 第66-68页 |
| ·试验研究 | 第68-73页 |
| ·稳态调节过程的试验研究 | 第68-70页 |
| ·动态调节过程的试验研究 | 第70-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 ·工作总结 | 第74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74-75页 |
|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