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保险论文--中国保险业论文--各种类型保险论文

德国李斯特养老金计划改革及对我国补充性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启示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1. 导论第13-24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2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0-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22页
        1.3.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第23-24页
        1.4.1 创新之处第23页
        1.4.2 不足之处第23-24页
2. 德国李斯特改革的背景分析第24-37页
    2.1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述第24-27页
        2.1.1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第24-25页
        2.1.2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第25-27页
    2.2 二十世纪德国养老保险体系出现的危机第27-30页
        2.2.1 上世纪德国人口结构变化第27-28页
        2.2.2 法定养老保险缴费率持续上升第28-29页
        2.2.3 德国pay-as-you-go模式的缺陷第29-30页
    2.3 二十世纪德国养老保险体系进行的改革第30-34页
        2.3.1 改革内容回顾第31-33页
        2.3.2 改革特点评述第33-34页
    2.4 德国李斯特改革的直接原因第34-37页
        2.4.1 德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第34-35页
        2.4.2 现收现付制中引入基金积累制已成必然第35页
        2.4.3 构建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需要第35-36页
        2.4.4 PAYG体系福利待遇下降的必然要求第36-37页
3. 李斯特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分析第37-52页
    3.1 李斯特改革的目标第37-38页
    3.2 李斯特养老金产品第38-43页
        3.2.1 产品的供给主体第38-40页
        3.2.2 产品的审批标准第40-42页
        3.2.3 产品的监管机构第42-43页
    3.3 李斯特计划的储蓄激励机制第43-47页
        3.3.1 激励适用人群第43页
        3.3.2 计划激励方式第43-45页
        3.3.3 激励手段效果评价第45-47页
    3.4 李斯特计划的制度设计第47-50页
        3.4.1 缴费方式第47-48页
        3.4.2 领取方式第48-49页
        3.4.3 转移方式第49-50页
    3.5 李斯特计划的特征分析第50-52页
4. 德国李斯特改革的实施效果评价第52-71页
    4.1 李斯特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第52-59页
        4.1.1 李斯特养老金计划高度普及第52-56页
        4.1.2 养老保险缴费率及替代率达预期第56-57页
        4.1.3 德国建成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第57-59页
    4.2 李斯特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9-65页
        4.2.1 李斯特计划终止率和暂停率持续上升第59-61页
        4.2.2 低收入家庭李斯特计划覆盖率偏低第61-64页
        4.2.3 民众选择合适李斯特计划的能力较弱第64-65页
    4.3 李斯特改革未来的发展趋势第65-71页
        4.3.1 德国宏观环境的新变化第65-67页
        4.3.2 李斯特计划的新发展第67-71页
5. 德国李斯特改革对我国补充性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启示第71-95页
    5.1 我国补充性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动力及阻力分析第71-82页
        5.1.1 动力分析第71-78页
        5.1.2 阻力分析第78-82页
    5.2 我国补充性商业养老保险中的储蓄激励措施第82-85页
        5.2.1 企业年金中的税收政策第82-83页
        5.2.2 税延型养老保险上海、天津的试点第83-84页
        5.2.3 我国储蓄激励措施实施经验总结第84-85页
    5.3 中、德两国养老保障制度运行环境比较分析第85-90页
        5.3.1 法律基础第86-88页
        5.3.2 税收体制第88-90页
    5.4 基于李斯特改革经验对我国补充性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启示第90-95页
        5.4.1 补充性商业养老保险储蓄激励机制设计第90-92页
        5.4.2 补充性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运行机制设计第92-93页
        5.4.3 补充性商业养老保险监管机制设计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1页
附录第101-103页
后记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性财产保险公司企业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谈脱离语言的外壳对口译的影响--以版权产业主旨演讲口译实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