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7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7-19页 |
1.2.1 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意义 | 第17-18页 |
1.2.2 对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意义 | 第18-19页 |
1.3 概念的界定 | 第19-23页 |
1.3.1 价值的概念 | 第19-21页 |
1.3.2 企业价值和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 | 第21-22页 |
1.3.3 商业银行价值的概念 | 第22页 |
1.3.4 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概念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4.1 理论分析法 | 第23-24页 |
1.4.2 实证分析法 | 第24-25页 |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5-2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5.2 结构安排 | 第26-28页 |
1.6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第2章 估值方法综述和银行估值的特殊性 | 第29-53页 |
2.1 估值方法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29-32页 |
2.1.1 估值方法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2.1.2 估值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2.2 估值方法综述及银行实践的局限性 | 第32-45页 |
2.2.1 市场比较法和局限性 | 第32-34页 |
2.2.2 资产评估法和局限性 | 第34-36页 |
2.2.3 收益折现法和局限性 | 第36-42页 |
2.2.4 期权估价法和局限性 | 第42-45页 |
2.3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和估值方法选择 | 第45-48页 |
2.3.1 商业银行与一般性企业共性 | 第45页 |
2.3.2 商业银行与一般性企业的差异 | 第45-46页 |
2.3.3 商业银行估值方法的选择 | 第46-48页 |
2.4 DDM模型及对银行估值实践的局限性 | 第48-53页 |
2.4.1 DDM模型的发展及核心思想 | 第49页 |
2.4.2 DDM模型银行实践的局限性 | 第49-51页 |
2.4.3 逆向选择的模型折价表现 | 第51-53页 |
第3章 股利折现模型的实践局限性 | 第53-60页 |
3.1 股利折现模型的实践 | 第53-56页 |
3.1.1 建模过程 | 第53页 |
3.1.2 样本银行选择 | 第53-54页 |
3.1.3 模型的关键假设 | 第54-55页 |
3.1.4 模型的估值结果 | 第55-56页 |
3.2 模型的偏离原因分析 | 第56页 |
3.3 银行盈利预测的不确定性 | 第56-57页 |
3.3.1 基准利率的不确定性 | 第56-57页 |
3.3.2 存款结构变化的不确定性 | 第57页 |
3.3.3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的不确定性 | 第57页 |
3.3.4 经济波动对中间业务收入的不确定性 | 第57页 |
3.3.5 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 | 第57页 |
3.3.6 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 | 第57页 |
3.4 逆向选择的模型折价表现 | 第57-60页 |
3.4.1 实际折现率的影响 | 第58页 |
3.4.2 流动性的影响 | 第58页 |
3.4.3 长期增长信心的影响 | 第58页 |
3.4.4 非对称信息的影响 | 第58-60页 |
第4章 商誉要素模型框架和序参量选择 | 第60-102页 |
4.1 现实条件下估值理论探讨 | 第60-61页 |
4.2 采用商誉要素模型的主要考虑 | 第61-62页 |
4.2.1 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 | 第61-62页 |
4.2.2 商誉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 第62页 |
4.2.3 与收益现值法的比较 | 第62页 |
4.3 商业银行的净资产和商誉价值 | 第62-65页 |
4.3.1 商业银行的净资产价值 | 第62-63页 |
4.3.2 商业银行价值的商誉价值 | 第63-65页 |
4.4 商业银行商誉的序参量体系 | 第65-100页 |
4.4.1 现有商业银行指标体系 | 第65-73页 |
4.4.2 商业银行的整体财务框架分析 | 第73-75页 |
4.4.3 净利息收入分析 | 第75-87页 |
4.4.4 非利息收入分析 | 第87-91页 |
4.4.5 经营费用分析 | 第91-93页 |
4.4.6 风险和拨备分析 | 第93-100页 |
4.5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5章 商誉要素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102-112页 |
5.1 银行商誉序参量选择 | 第102-104页 |
5.1.1 规模要素 | 第102页 |
5.1.2 价格要素 | 第102页 |
5.1.3 中收要素 | 第102页 |
5.1.4 成本要素 | 第102-103页 |
5.1.5 质量要素 | 第103页 |
5.1.6 存续要素 | 第103页 |
5.1.7 分红水平 | 第103-104页 |
5.2 商誉要素模型的建立 | 第104-111页 |
5.2.1 商誉要素模型 | 第104页 |
5.2.2 样本选择 | 第104-105页 |
5.2.3 数据筛选和模型调整 | 第105-108页 |
5.2.4 实证检验 | 第108-109页 |
5.2.5 结果分析 | 第109-111页 |
5.3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 | 第112-124页 |
6.1 结论 | 第112页 |
6.2 商业银行如何提升内在价值 | 第112-116页 |
6.2.1 转变经营目标:价值最大化 | 第112-113页 |
6.2.2 从宏观上,打破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 | 第113-114页 |
6.2.3 从微观上,促进规模、效益和质量平衡发展 | 第114-116页 |
6.3 商业银行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 | 第116-122页 |
6.3.1 投资者关系管理 | 第117页 |
6.3.2 中国商业银行的上市发展历程 | 第117-118页 |
6.3.3 中国商业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不足 | 第118-121页 |
6.3.4 商业银行投资者关系的沟通方向 | 第121-122页 |
6.4 尚待解决的问题和后续研究内容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