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1-13页 |
·纪念的概念 | 第11页 |
·场所的概念 | 第11页 |
·纪念性园林与纪念性景观的概念 | 第11页 |
·纪念性场所的概念及分类 | 第11-13页 |
·植物景观的概念 | 第13页 |
·纪念性场所及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营造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纪念性场所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植物景观及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理论研究 | 第21-29页 |
·植物文化内涵挖掘 | 第21-22页 |
·植物特征情感表达 | 第22-25页 |
·植物形态 | 第22-24页 |
·垂直向上型植物 | 第23页 |
·水平展开型植物 | 第23页 |
·无方向型植物 | 第23-24页 |
·植物色彩 | 第24-25页 |
·植物群落结构 | 第25页 |
·植物景观意境营造 | 第25-29页 |
·植物排列 | 第26页 |
·规则式的植物景观 | 第26页 |
·自然式的植物景观 | 第26页 |
·植物空间营造 | 第26-27页 |
·开敞植物空间 | 第26-27页 |
·半开敞植物空间 | 第27页 |
·垂直植物空间 | 第27页 |
·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 | 第27-29页 |
·植物与山水 | 第27-28页 |
·植物与建构筑物 | 第28页 |
·植物与园路 | 第28-29页 |
3 上海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营造特点分析 | 第29-37页 |
·纪念性场所植物种类选择特点 | 第29-32页 |
·运用适地适树原则 | 第29-30页 |
·充分挖掘植物文化 | 第30-32页 |
·纪念性场所植物情感表达特点 | 第32-34页 |
·运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营造氛围 | 第32-34页 |
·运用植物的群落结构营造氛围 | 第34页 |
·纪念性植物意境营造特点 | 第34-37页 |
·植物空间结构特点 | 第35-36页 |
·与其他造园要素形成空间结构 | 第36-37页 |
4 上海主动性初次承载型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研究 | 第37-68页 |
·主动性初次承载型纪念性场所调查 | 第37-38页 |
·主动性初次承载型纪念性场所特色分析 | 第38-66页 |
·宋庆龄陵园(S1-S5) | 第38-50页 |
·宋氏墓地(S1) | 第40-42页 |
·宋庆龄雕塑广场(S2) | 第42-44页 |
·万国公墓外籍人墓区(S3) | 第44-47页 |
·万国公墓名人墓区(S4) | 第47-48页 |
·宋庆龄纪念馆周边景观(S5) | 第48-50页 |
·龙华烈士陵园 (H1-H6) | 第50-64页 |
·香樟广场(H1) | 第52-54页 |
·南北甬道(H2) | 第54-56页 |
·碑林(H3) | 第56-58页 |
·烈士墓区(H4) | 第58-60页 |
·龙华观桃(H5) | 第60-62页 |
·少年英雄纪念碑(H6) | 第62-64页 |
·闸北公园——教仁墓(Z1) | 第64-66页 |
·主动性初次承载型纪念性场植物景观特点 | 第66-68页 |
5 上海被动性初次承载型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研究 | 第68-77页 |
·被动性初次承载型纪念性场所调查 | 第68-70页 |
·被动性初次承载型纪念性场所特色分析 | 第70-75页 |
·桂林公园(O1) | 第70-72页 |
·丁香花园(D1) | 第72-73页 |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Z1) | 第73-74页 |
·宋庆龄故居(Q1) | 第74-75页 |
·被动性初次承载型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特点 | 第75-77页 |
6 上海主动性二次承载型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研究 | 第77-110页 |
·主动性二次承载型纪念性场所调查 | 第77-79页 |
·主动性二次承载型纪念性场所特色分析 | 第79-108页 |
·鲁迅公园(L1-L7) | 第79-94页 |
·鲁迅墓园(L1) | 第81-83页 |
·鲁迅亭(L2) | 第83-84页 |
·鲁迅纪念馆(L3) | 第84-85页 |
·友好纪念鈡座(L4) | 第85-88页 |
·樱花园(L5) | 第88-92页 |
·梅园(L6) | 第92-93页 |
·南门入口广场 (L7) | 第93-94页 |
·光启公园(G1-G4) | 第94-103页 |
·入口(G1) | 第96-97页 |
·甬道(G2) | 第97-101页 |
·徐光启墓及召解碑廊(G3) | 第101-102页 |
·徐光启纪念馆—南华春堂(G4) | 第102-103页 |
·复兴公园——马恩雕像广场(F1) | 第103-105页 |
·静安公园(J1—J2) | 第105-108页 |
·静安八景园(J1) | 第106-107页 |
·蔡元培雕像和教师雕像(J2) | 第107-108页 |
·主动性二次承载型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特点 | 第108-110页 |
7 上海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营造综合评价及优化策略 | 第110-117页 |
·各类型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比较 | 第110-113页 |
·植物种类选择 | 第110页 |
·植物情感表达 | 第110-111页 |
·植物意境营造 | 第111-113页 |
·上海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特色分析 | 第113-114页 |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 第113-114页 |
·因景制宜,因形生情 | 第114页 |
·因境制宜,情景交融 | 第114页 |
·上海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存在问题 | 第114-115页 |
·场所意境营造趋同 | 第114-115页 |
·下层植物种类缺乏 | 第115页 |
·缺乏植物养护管理 | 第115页 |
·上海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 第115-117页 |
·注重场所植物意境营造 | 第115页 |
·丰富植物群落下层空间 | 第115-116页 |
·加强场所植物养护管理 | 第116-117页 |
8 结语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附录一 上海名人故居表 | 第122-127页 |
附录二 上海纪念性场所常用植物名录 | 第127-134页 |
附录三 上海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研究野外调研表 | 第134-135页 |
附录四 图片出处 | 第135-136页 |
个人简介 | 第136-137页 |
导师简介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