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河煤矿ZF201工作面采空区自燃防治技术的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遗煤自燃预测技术 | 第10-13页 |
| ·煤层自燃预报技术 | 第13-14页 |
| ·采空区自燃火灾治理技术 | 第14-16页 |
|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采空区自燃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9页 |
| ·工程概述 | 第18-21页 |
| ·位置与交通 | 第18页 |
| ·工作面概述 | 第18-19页 |
| ·瓦斯抽采介绍 | 第19-21页 |
| ·煤层自燃内在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 ·煤层自燃倾向性测定 | 第22-24页 |
| ·开采方法的影响 | 第24-25页 |
| ·采空区冒落特点和孔隙率分布 | 第25-27页 |
| ·采空区的冒落特点 | 第25-26页 |
| ·采空区孔隙率分布 | 第26-27页 |
| ·采空区瓦斯及其抽采 | 第27-28页 |
| ·瓦斯的涌出 | 第27-28页 |
| ·瓦斯的抽采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相关参数确定和束管监测设计 | 第29-40页 |
| ·相关参数确定 | 第29-33页 |
| ·工作面压差观测 | 第29页 |
| ·工作面漏风量观测 | 第29-30页 |
| ·工作面推进情况 | 第30-32页 |
| ·采空区遗煤厚度 | 第32-33页 |
| ·采空区束管监测设计 | 第33-39页 |
| ·管路布置 | 第33-34页 |
| ·气体成分取样分析 | 第34-38页 |
| ·管路保护措施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4 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研究 | 第40-53页 |
| ·CFD软件介绍 | 第40-43页 |
| ·功能模块和使用流程 | 第40-42页 |
| ·模型的实现方法 | 第42-43页 |
| ·模型构建及参数设置 | 第43-46页 |
| ·模型的构建 | 第43-44页 |
| ·参数的设置 | 第44-46页 |
| ·数值模型的检验 | 第46-48页 |
|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 ·自燃“三带”划分标准选择 | 第48-49页 |
| ·自燃“三带”划分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5 防治方案设计与实施效果分析 | 第53-63页 |
| ·防治措施的选择 | 第53-54页 |
| ·防治方案设计 | 第54-59页 |
| ·注氮系统 | 第54-55页 |
| ·注氮量的确定 | 第55-57页 |
| ·注氮工艺 | 第57-59页 |
| ·注氮效果评价 | 第59-62页 |
| ·注氮效果评价指标 | 第59页 |
| ·数值模拟预测 | 第59-62页 |
| ·现场应用效果检验 | 第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3页 |
| ·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作者简历 | 第68-7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