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 ·引言 | 第14页 |
| ·生物质炭结构特性及环境功能的研究 | 第14-15页 |
| ·生物质炭表面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及对污染物吸附作用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生物质炭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 ·生物质炭对污染物吸附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生物质炭化后非炭物质的洗脱处理研究 | 第22-30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 ·供试材料的采集与制备 | 第22-23页 |
| ·稻壳炭的不同洗脱处理 | 第23页 |
| ·菲吸附实验 | 第23页 |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4-29页 |
| ·不同洗脱液处理后的稻壳炭基本物理性质 | 第24-25页 |
| ·不同洗脱处理下稻壳炭洗出液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第25页 |
| ·稻壳炭洗脱液成分组成 | 第25-27页 |
| ·不同洗脱处理后的稻壳炭对菲吸附作用的影响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老化的生物质炭性质变化及对菲吸附的影响 | 第30-44页 |
| ·引言 | 第30-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生物质炭的制备及性质表征 | 第31-32页 |
| ·生物质炭的前处理及培养 | 第32页 |
| ·生物质炭吸附试验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2页 |
| ·“新”、“老”生物质炭易氧化态物质含量变化 | 第33页 |
| ·生物质炭老化前后表面性质的变化 | 第33-39页 |
| ·电镜与能谱分析 | 第33-34页 |
| ·表面电荷特性 | 第34-36页 |
| ·NMR与DRIFTS分析 | 第36-39页 |
| ·菲在“新”、“老”生物质炭上的吸附行为 | 第39-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生物质炭老化进程中表面性质及吸附性能的变化 | 第44-58页 |
| ·引言 | 第44-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供试材料的选择与制备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 ·生物质炭培养 | 第45页 |
| ·生物质炭吸附试验 | 第45-46页 |
| ·分析方法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6页 |
| ·生物质炭老化过程中基本性质变化 | 第46-47页 |
| ·生物质炭老化过程中热重分析 | 第47-48页 |
| ·不同老化阶段生物质炭表面易氧化态碳含量变化 | 第48-49页 |
| ·生物质炭老化进程中表面性质的变化 | 第49-54页 |
| ·不同老化阶段生物质炭表面电镜与能谱分析 | 第49-50页 |
| ·不同老化阶段生物质炭表面电荷特性 | 第50-52页 |
| ·生物质炭老化过程中DRIFTS分析 | 第52-54页 |
| ·菲在不同老化阶段的生物质炭上的吸附行为 | 第54-55页 |
| ·铜离子作用下的生物质炭对菲的吸附行为探究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58-60页 |
| ·全文总结 | 第58页 |
| ·创新之处 | 第58-59页 |
|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