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及修复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土壤污染 | 第11-13页 |
| ·土壤污染的特点 | 第11-12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 | 第12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 | 第12-13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第13页 |
| ·修复技术 | 第13-19页 |
| ·修复技术最新现况 | 第13页 |
|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 第13-15页 |
|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3-14页 |
| ·微生物修复技术 | 第14-15页 |
| ·污染土壤物理修复技术 | 第15-16页 |
| ·热脱附技术 | 第15-16页 |
| ·蒸气浸提技术 | 第16页 |
| ·污染土壤化学-物化修复技术 | 第16-18页 |
| ·固化-稳定化技术 | 第16-17页 |
| ·淋洗技术 | 第17页 |
| ·氧化-还原技术 | 第17页 |
| ·光催化降解技术 | 第17-18页 |
| ·电动力学修复 | 第18页 |
| ·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 | 第18-19页 |
| ·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 | 第18页 |
| ·化学物化-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 第18-19页 |
| ·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 | 第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目的 | 第19-20页 |
| ·意义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2-28页 |
| ·场地概况 | 第22-25页 |
| ·采样点选择 | 第25页 |
| ·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25-27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25页 |
| ·样品前处理—石墨消解 | 第25-26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26-27页 |
| ·镍元素测定 | 第26页 |
| ·pH的测定 | 第26-27页 |
|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 | 第28-38页 |
| ·危害识别 | 第29页 |
| ·暴露评估 | 第29-34页 |
| ·暴露情景分析 | 第29-30页 |
| ·确定暴露途径 | 第30-31页 |
| ·非敏感用地情况土壤暴露量计算 | 第31-32页 |
| ·暴露量计算参数取值 | 第32-34页 |
| ·毒性评估 | 第34-35页 |
| ·呼吸吸入致癌斜率因子和参考剂量外推模型公式 | 第34-35页 |
| ·皮肤接触致癌斜率因子和参考剂量外推模型公式 | 第35页 |
| ·风险表征 | 第35-37页 |
| ·土壤中单一污染物致癌风险 | 第35-36页 |
| ·土壤中单一污染物危害商 | 第36页 |
| ·风险表征计算参数取值 | 第36-37页 |
| ·评价结果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可行性研究 | 第38-56页 |
| ·淋洗技术 | 第38-46页 |
| ·方法 | 第38-40页 |
| ·淋洗剂的选择 | 第38-39页 |
| ·淋洗剂浓度的选择 | 第39页 |
| ·淋洗时间选择 | 第39页 |
| ·淋洗次数的选择 | 第39-40页 |
| ·组合淋洗实验,确定淋洗效果 | 第40页 |
| ·数据分析 | 第40-45页 |
| ·淋洗剂的选择 | 第40-41页 |
| ·淋洗浓度的选择 | 第41-42页 |
| ·淋洗时间的选择 | 第42-44页 |
| ·淋洗次数的选择 | 第44-45页 |
| ·组合实验 | 第45页 |
| ·淋洗实验结论 | 第45-46页 |
| ·固化稳定化 | 第46-49页 |
| ·方法 | 第46-47页 |
|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 ·数据处理 | 第47-49页 |
| ·固化稳定化实验结论 | 第49页 |
| ·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 第49-53页 |
| ·研究方法 | 第49页 |
| ·修复植物的选择 | 第49-51页 |
| ·紫花苜蓿 | 第50-51页 |
| ·白花三叶草 | 第51页 |
| ·种植方法 | 第51-52页 |
| ·数据分析 | 第52-53页 |
| ·植物修复实验结论 | 第53页 |
| ·结论和不足 | 第53-56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不足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