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沟胫天牛亚科天牛的生活习性 | 第11-15页 |
·幼虫 | 第11-12页 |
·蛹 | 第12页 |
·成虫 | 第12-15页 |
·昆虫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其功能 | 第15-19页 |
·幼虫 | 第15-17页 |
·蛹 | 第17-18页 |
·成虫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供试昆虫 | 第21页 |
·扫描电镜 | 第21页 |
·光学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 | 第21页 |
·数据分析 | 第21-23页 |
·感器分布模拟图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61页 |
·沟胫天牛亚科幼虫头部感器 | 第24-46页 |
·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一般形态特征 | 第24-25页 |
·感器类型及形态特征 | 第25-30页 |
·触角 | 第25-28页 |
·下颚须和下唇须 | 第28-30页 |
·感器分布 | 第30-32页 |
·星天牛属—以光肩星天牛(白斑型)、星天牛为例 | 第30-31页 |
·墨天牛属—以松墨天牛、蓝墨天牛为例 | 第31-32页 |
·粒肩天牛属—以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为例 | 第32页 |
·白条天牛属—以云斑白条天牛为例 | 第32页 |
·不同属天牛幼虫头部感器的比较 | 第32-34页 |
·触角 | 第32-33页 |
·下颚须和下唇须 | 第33-34页 |
·不同虫龄幼虫头部感器的比较—以光肩星天牛(白斑型)为例 | 第34-44页 |
·不同生物犁幼虫头部感器的比较—以光肩星天牛为例 | 第44-46页 |
·沟胫天牛亚科蛹头部感器 | 第46-49页 |
·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一般形态特征 | 第46页 |
·感器类型及形态特征 | 第46-47页 |
·感器分布 | 第47-49页 |
·不同属天牛蛹头部感器的比较 | 第49页 |
·沟胫天牛亚科成虫头部感器 | 第49-58页 |
·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一般形态特征 | 第49-50页 |
·感器类型及形态特征 | 第50-57页 |
·触角 | 第50-54页 |
·下颚须和下唇须 | 第54-57页 |
·感器分布 | 第57-58页 |
·星天牛属——以光肩星天牛、星天牛为例 | 第57页 |
·墨天牛属——以松墨天牛、蓝墨天牛为例 | 第57-58页 |
·粒肩天牛属——以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为例 | 第58页 |
·不同属成虫头部感器的比较 | 第58页 |
·触角 | 第58页 |
·下颚须和下唇须 | 第58页 |
·沟胫天牛亚科不同虫态头部感器的变化规律 | 第58-61页 |
·触角 | 第58-59页 |
·下颚须和下唇须 | 第59-61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1-68页 |
·结论 | 第61页 |
·讨论 | 第61-68页 |
·沟胫天牛亚科天牛感器功能推测 | 第61-65页 |
·幼虫 | 第61-63页 |
·蛹 | 第63页 |
·成虫 | 第63-65页 |
·沟胫天牛亚科天牛各属间的头部感器差异讨论 | 第65-66页 |
·幼虫 | 第65页 |
·蛹 | 第65-66页 |
·成虫 | 第66页 |
·沟胫天牛亚科天牛不同虫态头部感器差异讨论 | 第66-68页 |
·触角 | 第66页 |
·下颚须和下唇须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附图 | 第75-104页 |
个人简介 | 第104-105页 |
导师简介 | 第105-106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