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4页 |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我国切花菊的引种现状 | 第16-17页 |
·菊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不同再生途径对菊科植物再生的影响 | 第18页 |
·菊科植物外植体的选择 | 第18-19页 |
·外植体的消毒 | 第19-20页 |
·培养基的选择 | 第20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选择 | 第20-21页 |
·菊科植物生根培养 | 第21页 |
·菊科植物组织快繁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3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出口切花菊‘白扇’的引种及其产业化栽培 | 第24-32页 |
1. 单头切花菊‘白扇’引种 | 第24-26页 |
·三明市单头切花菊‘白扇’引种基地的基本情况 | 第24页 |
·单头切花菊‘白扇’的引种优势 | 第24-25页 |
·单头切花菊‘白扇’在三明市引种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2 三明市单头切花菊‘白扇’关键栽培技术 | 第26-29页 |
·种苗准备 | 第26页 |
·整地作畦 | 第26页 |
·定植及定植后管理 | 第26-27页 |
·田间水肥管理 | 第27-28页 |
·株型调整 | 第28页 |
·花期调控 | 第28-29页 |
·病虫害防治 | 第29页 |
·鲜切花采收与包装运输 | 第29页 |
3 单头切花菊‘白扇’繁育技术 | 第29-30页 |
4. 三明市发展单头切花菊‘白扇’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切花菊‘白扇’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32-7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2-38页 |
·初代培养 | 第33-34页 |
·外植体的处理与消毒 | 第33页 |
·初代培养基配方的筛选 | 第33-34页 |
·无菌苗的继代增殖 | 第34-35页 |
·增殖培养基配方的筛选 | 第34页 |
·无菌苗增殖培养中最适光照时间的筛选 | 第34-35页 |
·无菌苗叶片诱导不定芽 | 第35-36页 |
·叶片取材部位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5页 |
·6-BA浓度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5页 |
·KT浓度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5-36页 |
·瓶内生根 | 第36-37页 |
·生根培养基配方的筛选 | 第36页 |
·蔗糖浓度对无菌苗生根的影响 | 第36-37页 |
·无菌苗的瓶外生根 | 第37-38页 |
·生根剂对无菌苗瓶外生根的影响 | 第37页 |
·基质配比对无菌苗瓶外生根的影响 | 第37-38页 |
·瓶内生根苗的移栽 | 第38页 |
·炼苗时间对无菌苗移栽的影响 | 第38页 |
·基质对无菌苗移栽的影响 | 第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72页 |
·初代培养 | 第38-48页 |
·消毒时间对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外植体接种部位对无菌苗诱导的影响 | 第39-40页 |
·激素配比对无菌苗诱导的影响 | 第40-48页 |
·增殖培养 | 第48-61页 |
·培养基配方对无菌苗外植体增殖培养的影响 | 第48-59页 |
·光照时间对无菌苗增殖培养的影响 | 第59-61页 |
·叶片诱导不定芽再生 | 第61-68页 |
·无菌苗叶位对叶片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第61-63页 |
·6-BA浓度对诱导叶片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63-65页 |
·KT浓度对叶片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第65-68页 |
·瓶内生根 | 第68-69页 |
·激素配比对无菌苗生根培养的影响 | 第68-69页 |
·蔗糖浓度对无菌苗生根的影响 | 第69页 |
·瓶外生根 | 第69-70页 |
·生根剂对无菌苗瓶外生根的影响 | 第69-70页 |
·基质配比对无菌苗瓶外生根的影响 | 第70页 |
·驯化移栽 | 第70-72页 |
·炼苗时间对生根苗移栽效果的影响 | 第70-71页 |
·基质配比对生根苗移栽效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4 讨论 | 第72-75页 |
·外植体的消毒与无菌株系的建立 | 第72页 |
·外植体类型对初代培养中无菌苗诱导的影响 | 第72页 |
·激素配比与无菌苗的增殖 | 第72-73页 |
·光周期与无菌苗的增殖 | 第73页 |
·叶片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 | 第73页 |
·生长素与无根苗的瓶内生根 | 第73-74页 |
·‘白扇’无菌苗的瓶外生根 | 第74页 |
·炼苗时间和移栽基质对无菌苗成活的影响 | 第74-75页 |
5 结论 | 第75页 |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83-86页 |
Appendix Plates and ExplanationExplanation of plates | 第86-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