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浮游植物功能群概述 | 第13-17页 |
·浮游植物功能群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本文研究创新点 | 第1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第22-23页 |
·采样时间和采样点的设置 | 第23-24页 |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24页 |
·理化因子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浮游植物功能群分类方法 | 第25页 |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 第25-26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两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分布特征 | 第27-40页 |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 | 第27-29页 |
·万峰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相对丰度的时空变化 | 第27-28页 |
·龙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相对丰度的时空变化 | 第28-29页 |
·浮游植物功能群及其C-R-S生长策略划分 | 第29-30页 |
·频率分布 | 第30-31页 |
·优势功能群 | 第31-32页 |
·时空分布 | 第32-36页 |
·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季节动态特征 | 第32-33页 |
·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33-3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6-40页 |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分析 | 第36页 |
·浮游植物功能群划分、频率分布以及优势功能群 | 第36-37页 |
·两座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季节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两座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浮游植物生长策略特征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两座水库的湖沼学特征比较 | 第40-52页 |
·水温(WT) | 第40-41页 |
·酸碱度(pH) | 第41-42页 |
·电导率(EC) | 第42-43页 |
·透明度(SD) | 第43-44页 |
·总磷(TP) | 第44-46页 |
·总氮(TN) | 第46-48页 |
·叶绿素a(Chl-a) | 第48-4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9-52页 |
第五章 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2-58页 |
·浮游植物功能群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2-53页 |
·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5-58页 |
第六章 两座水库的富营养化特征 | 第58-67页 |
·万峰水库富营养化特征 | 第58-62页 |
·总磷指数TSI(TP) | 第58-59页 |
·总氮指数TSI(TN) | 第59-60页 |
·叶绿素a指数TSI (Chl-a) | 第60页 |
·透明度指数TSI(SD) | 第60-61页 |
·综合营养指数TSI(∑) | 第61-62页 |
·龙滩水库富营养化特征 | 第62-65页 |
·总磷指数TSI(TP) | 第62页 |
·总氮指数TSI(TN) | 第62-63页 |
·叶绿素a指数TSI (Chl-a) | 第63-64页 |
·透明度指数TSI(SD) | 第64页 |
·综合营养指数TSI(∑) | 第64-6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5-67页 |
第七章 浮游植物功能群对富营养化特征的响应 | 第67-73页 |
·两座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生境特征 | 第67-69页 |
·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综合营养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69-7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1-73页 |
第八章 结语与展望 | 第73-76页 |
·主要结论 | 第73-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附录Ⅰ 万峰水库、龙滩水库浮游植物名录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