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饼干”—消费知识的制造过程
|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企业人类学 | 第12-15页 |
| ·人类学对知识的研究 | 第15-19页 |
| ·饼干历史梳理 | 第19-22页 |
| ·研究方法及伦理 | 第22-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伦理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饼干王国:万味堂 | 第24-31页 |
| ·田野点介绍 | 第25-31页 |
| ·组织架构的复杂性及个体的异质性 | 第25-28页 |
| ·万味堂制造的知识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知识生产的第一阶段:“ALIGN好了!” | 第31-43页 |
| ·“共谋”的形成成 | 第31-36页 |
| ·作为动力机制的信用循环体系 | 第31-34页 |
| ·作为修正空间的“及其他” | 第34-35页 |
| ·作为默会的“上面” | 第35-36页 |
| ·达成共识 | 第36-43页 |
| ·逻辑 | 第37-40页 |
| ·说服 | 第40-43页 |
| 第四章:知识生产的第二阶段:获得合理性证明 | 第43-51页 |
| ·“共谋”体系:供应商名单 | 第43-45页 |
| ·模版与分析模型 | 第45-47页 |
| ·甄别 | 第47-49页 |
| ·主持人 | 第49-51页 |
| 第五章:知识生产的第三阶段:信念的形成 | 第51-57页 |
| ·企业“要人”:知识代言人 | 第52-53页 |
| ·集体欢腾的场景呈现 | 第53-5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9页 |
| ·经验性结论 | 第57-58页 |
| ·理论性的讨论 | 第58页 |
|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