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破坏机制 | 第13-15页 |
·RC框架结构未能实现“强柱弱梁”的主要因素 | 第15-17页 |
·现浇楼板的影响 | 第15-16页 |
·填充墙的影响 | 第16页 |
·轴压比限值的影响 | 第16页 |
·梁截面尺寸的影响 | 第16页 |
·其他因素 | 第16-17页 |
·我国规范实现“强柱弱梁”采取的方法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现浇楼板“有效翼缘宽度”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轴压比限值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22-31页 |
·引言 | 第22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基本原理及基本假定 | 第22-23页 |
·基本原理 | 第22页 |
·基本假定 | 第22-23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 | 第23-24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侧向加载模式 | 第24-25页 |
·均匀分布加载模式 | 第24页 |
·倒三角分布加载模式 | 第24-25页 |
·抛物线分布加载模式 | 第25页 |
·塑性铰的定义 | 第25-26页 |
·能力谱法 | 第26-30页 |
·能力谱曲线的建立 | 第27-28页 |
·需求谱曲线的建立 | 第28-29页 |
·性能点的确定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现浇楼板对“强柱弱梁”机制的影响 | 第31-45页 |
·概述 | 第31页 |
·计算模型 | 第31-34页 |
·模型信息 | 第31-33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模型模态分析 | 第34-35页 |
·模型基底剪力与顶点位移曲线关系 | 第35-38页 |
·分析工况 | 第35-36页 |
·监测位移 | 第36页 |
·基底剪力与顶点位移曲线 | 第36-37页 |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基底剪力与顶点位移 | 第37-38页 |
·塑性铰的发展状况 | 第38-44页 |
·塑性铰的指定和布置 | 第38页 |
·塑性铰发展过程 | 第38-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结构“强柱弱梁”机制改进措施 | 第45-63页 |
·调整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 第45-50页 |
·引言 | 第45页 |
·模型介绍 | 第45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45-50页 |
·调整梁端钢筋配置 | 第50-54页 |
·梁端钢筋配置分析 | 第50-51页 |
·模型介绍 | 第51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1-54页 |
·调整轴压比限值 | 第54-61页 |
·概述 | 第54-55页 |
·模型介绍 | 第55-56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6-60页 |
·模型验算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