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 姚倚云及其著述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影响姚倚云诗歌创作的因素 | 第12-26页 |
第一节 家族文化的影响 | 第12-15页 |
一、 姚氏家族文化 | 第12-13页 |
二、 范氏家族文化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15-17页 |
一、 桐城地域文化 | 第15-16页 |
二、 南通地域文化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社会交往对其创作的影响 | 第17-21页 |
一、 慧眼伯乐——吴汝纶 | 第18-19页 |
二、 金兰之交——易仲厚 | 第19-21页 |
第四节 时代环境的影响 | 第21-26页 |
一、 特殊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 第21-23页 |
二、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与女学教育的普及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姚倚云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特点 | 第26-39页 |
第一节 前期的诗歌创作(1884-1888) | 第26-29页 |
一、 桐城闺中生活及创作状态 | 第26-27页 |
二、 清新明朗的诗歌基调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中期的诗歌创作(1888-1905) | 第29-31页 |
一、 南通婚后生活及创作状态 | 第29页 |
二、 欢快愉悦的诗歌基调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后期的诗歌创作(1905—1944) | 第31-39页 |
一、 晚年寡居生活及创作状态 | 第31-36页 |
二、 悲苦凄凉与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姚倚云诗歌的价值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姚倚云诗歌在境界上的拓展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姚倚云诗境拓展的原因——兼与其他女诗人比较 | 第4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