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芒属资源 | 第12页 |
·芒属种质资源现状及其评价 | 第12-18页 |
·种质资源评价策略 | 第12-13页 |
·芒属种质资源现状 | 第13-18页 |
·芒属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1页 |
·芒属的界定 | 第18-20页 |
·芒属属下分类系统 | 第20-21页 |
·本研究目的 | 第21-24页 |
2. 芒属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 | 第24-50页 |
·前言 | 第24-2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6-32页 |
·取样策略 | 第26-28页 |
·细胞学观察 | 第28-29页 |
·DNA提取、PCR扩增及测序 | 第29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9-30页 |
·祖先状态重建 | 第30-31页 |
·分子钟时间估算 | 第31页 |
·祖先分布区重建 | 第31-32页 |
·单倍型谱系分析 | 第32页 |
·结果 | 第32-45页 |
·序列信息 | 第32页 |
·系统发育关系 | 第32-37页 |
·形态性状的变异和细胞学观察 | 第37-42页 |
·分子钟估算和生物地理分析 | 第42-45页 |
·讨论 | 第45-49页 |
·系统发育关系 | 第45页 |
·芒属的界定 | 第45-46页 |
·芒属的属下划分 | 第46页 |
·狭义芒属的生物地理 | 第46-47页 |
·“甘蔗复合体”内的类群关系和扩散历史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3. SSR引物在双药芒和尼泊尔芒中的适用性 | 第50-60页 |
·前言 | 第50-5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1-52页 |
·样本采集和引物来源 | 第51页 |
·引物扩增方法 | 第51-52页 |
·统计分析 | 第52页 |
·结果 | 第52-57页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52-55页 |
·所得引物的适用性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芒属SSR引物的通用性 | 第57-58页 |
·SSR位点在双药芒组遗传学研究中的适用性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4. 双药芒的群体变异式样和种下分类 | 第60-86页 |
·前言 | 第60-6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2-67页 |
·居群样本收集 | 第62-64页 |
·形态性状测量 | 第64-66页 |
·微卫星标记检测 | 第66页 |
·数据分析 | 第66-67页 |
·结果 | 第67-77页 |
·形态变异式样 | 第67-76页 |
·遗传变异式样 | 第76-77页 |
·讨论 | 第77-79页 |
·双药芒地理变异式样 | 第77-78页 |
·双药芒的分类评价 | 第78-79页 |
·分类处理 | 第79-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5. 双药芒和尼泊尔芒的居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性变异研究 | 第86-107页 |
·前言 | 第86-8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7-90页 |
·居群样本采集 | 第87页 |
·形态学数据测量和分析 | 第87-88页 |
·PCR扩增 | 第88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8页 |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88-89页 |
·单倍型谱系分析 | 第89页 |
·瓶颈效应检测 | 第89页 |
·Mantel检测 | 第89页 |
·选择信号检测 | 第89-90页 |
·生态位一致性检测 | 第90页 |
·结果 | 第90-103页 |
·种间形态差异对比 | 第91-94页 |
·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 | 第94-99页 |
·单倍型分析 | 第99-101页 |
·遗传地理相关分析 | 第101页 |
·物种间和种内居群间的生态位一致性检测 | 第101-102页 |
·群体动态历史 | 第102页 |
·双药芒所经历的选择信号 | 第102-103页 |
·讨论 | 第103-105页 |
·双药芒与尼泊尔芒的多样性 | 第103-104页 |
·双药芒的遗传变异式样 | 第104页 |
·尼泊尔芒的遗传变异式样 | 第104-105页 |
·双药芒与尼泊尔芒的变异式样差异 | 第105页 |
·小结 | 第105-107页 |
6.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2页 |
个人简介 | 第122-124页 |
导师简介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