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9页 |
一、一个判决引发的思考 | 第9-13页 |
(一)案件事实及判决结论 | 第9页 |
(二)对判决的思考 | 第9-13页 |
1.解析判决 | 第9-10页 |
2.对判决的合理性的质疑 | 第10-13页 |
二、对教唆犯性质的理论思考 | 第13-20页 |
(一)理论研究的前提 | 第13-14页 |
(二)相关概念的明晰 | 第14-15页 |
(三)教唆犯性质的学术之争 | 第15-17页 |
1.教唆犯独立性说 | 第15-16页 |
2.教唆犯从属性说 | 第16-17页 |
(四)教唆犯性质的误读与澄清 | 第17-18页 |
1.教唆犯的借用犯说 | 第17页 |
2.教唆犯的二重性说 | 第17-18页 |
(五)本文的观点 | 第18-20页 |
三、对刑法第29条第2款的修改建议——以德国刑法中杜歇纳条款为蓝本 | 第20-24页 |
(一)德国刑法中杜歇纳条款之概述 | 第20-22页 |
(二)建构我国的“杜歇纳条款” | 第22-23页 |
(三)回归案例 | 第23-24页 |
四、对若干疑难问题的澄清 | 第24-27页 |
(一)间接教唆 | 第24页 |
(二)再间接教唆 | 第24-25页 |
(三)对未遂的教唆 | 第25页 |
(四)片面教唆 | 第25-26页 |
(五)教唆犯与帮助犯之间的错误 | 第26-27页 |
结语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