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与反思:晚清之前婴戏图中的儿童观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24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22页 | 
|   (一)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9页 | 
|   (二)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  三、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 第22-23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第一章 另一种视野:婴戏图与儿童观 | 第24-35页 | 
|  一、 婴戏图概况 | 第24-26页 | 
|  二、 儿童观概述 | 第26-27页 | 
|  三、 从婴戏图中考察儿童观的独特价值 | 第27-33页 | 
|   (一) 直观呈现童年生活 | 第28-30页 | 
|   (二) 多角度描绘儿童 | 第30-31页 | 
|   (三) 传达大众对儿童的看法 | 第31-33页 | 
|  四、 婴戏图的搜集与选取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历代婴戏图中的儿童观考察 | 第35-62页 | 
|  一、 唐朝——儿童初受重视 | 第36-40页 | 
|   (一) 儿童形象逐渐清晰 | 第36页 | 
|   (二) 戴有配饰的脆弱儿童 | 第36-38页 | 
|   (三) 儿童可爱特质初现 | 第38-40页 | 
|    1. 对儿童滑稽有趣举动的欣赏 | 第38-39页 | 
|    2. 对儿童淘气行为的欣赏 | 第39-40页 | 
|  二、 两宋时期——对童子性情的发现与顺应 | 第40-59页 | 
|   (一) 多方面展现童真童趣 | 第40-42页 | 
|    1. 生动呈现更为丰富的童年生活 | 第40-41页 | 
|    2. 在正统教育观夹缝中的自由嬉戏 | 第41-42页 | 
|   (二) 在大量游戏与玩具中玩耍的童年 | 第42-50页 | 
|    1. 游戏类型的多样化 | 第42-46页 | 
|    2. 玩具的有趣、精巧和丰富 | 第46-50页 | 
|   (三) 成人为儿童游戏提供支持 | 第50-52页 | 
|    1. 提供游戏所需材料 | 第50-51页 | 
|    2. 创造便利舒适的游戏环境 | 第51-52页 | 
|   (四) 儿童形象更加生动可爱 | 第52-55页 | 
|    1. 可爱逗趣的动作 | 第52-53页 | 
|    2. 稚气俏皮的发式与服饰 | 第53-54页 | 
|    3. 稚嫩天真的模样 | 第54-55页 | 
|   (五) 关注对象从富贵儿童扩展到乡野儿童 | 第55页 | 
|   (六) 可贵的女童身影昙花一现 | 第55-59页 | 
|    1. 活泼勇敢的女童形象 | 第55-57页 | 
|    2. 婴戏图中女童形象匮乏的原因探析 | 第57-59页 | 
|  三、 元明清时期——更加重视儿童精神感受 | 第59-62页 | 
|   (一) 侧重表现儿童的精神状态 | 第59-60页 | 
|   (二) 生动刻画儿童专注的游戏神情 | 第60-61页 | 
|   (三) 突出儿童愉悦的游戏体验 | 第61-62页 | 
| 第三章 对婴戏图中儿童观的现代性反思 | 第62-72页 | 
|  一、 古代儿童观的现代色彩 | 第62-65页 | 
|  二、 古代儿童观的思想根基 | 第65-69页 | 
|   (一) 古人对儿童性情的深刻认知 | 第65-67页 | 
|    1. 道心即童心 | 第66页 | 
|    2. 王阳明“童子之情乐嬉游” | 第66-67页 | 
|    3. 李贽的“童心说” | 第67页 | 
|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 | 第67-69页 | 
|  三、 应历史辩证地看待古今儿童观 | 第69-72页 | 
| 注释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一 | 第75-77页 | 
| 附录二 | 第77-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