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20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的重点难点、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26页 |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23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26页 |
第2章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26-46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安所遂生”的价值守望 | 第26-31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26-28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30-31页 |
·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希求 | 第31-35页 |
·人的主体性之哲学内涵 | 第31-32页 |
·人的主体性之实现条件 | 第32-34页 |
·主体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可能 | 第34-35页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 第35-46页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相关概念厘清 | 第35-39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第39-41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维度 | 第41-46页 |
第3章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域 | 第46-74页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 第46-52页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主体界定 | 第46-48页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大学生主体缺位的现实表现 | 第48-49页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 第49-50页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进网络的价值实现 | 第50-52页 |
·道德教育 | 第52-56页 |
·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 | 第52-53页 |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道德意识,道德能力与道德人格 | 第53-54页 |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54-56页 |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 第56-66页 |
·党团和班级建设 | 第56-58页 |
·日常事务管理 | 第58-61页 |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 第61-63页 |
·校园文化建设 | 第63-65页 |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 第65-66页 |
·社会实践教育 | 第66-70页 |
·以暑期“三下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教育内涵 | 第66-68页 |
·社会实践教育中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 第68-69页 |
·社会实践教育的积极反馈与成效 | 第69-70页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第70-74页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 | 第70-72页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 | 第72-74页 |
第4章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当代际遇 | 第74-98页 |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 第74-80页 |
·新时期大学生的优长 | 第74-76页 |
·新时期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76-77页 |
·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新特点 | 第77-80页 |
·实施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80-87页 |
·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 第80-83页 |
·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现实呼唤 | 第83-85页 |
·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现行高校教育理念的革新前瞻 | 第85-87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际遇及现实挑战 | 第87-92页 |
·教育模式尚未确立加大其圆融自洽的难度 | 第87-88页 |
·教育内容的偏差制约其创新发展的张力 | 第88-89页 |
·教育方式陈旧影响其实用功效的提升 | 第89-90页 |
·知行不一妨碍其自我认同与价值共识的生成 | 第90-92页 |
·回归生活世界: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化解 | 第92-98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交互主体间展开 | 第92-93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情感体验中生成 | 第93-94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希望中提升 | 第94-95页 |
·教育的主体双方在审美中超越 | 第95-98页 |
第5章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运行机制 | 第98-124页 |
·树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第98-103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旨归及其重要意义 | 第98-100页 |
·正确认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现状 | 第100-103页 |
·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坚信与坚守 | 第103页 |
·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第103-107页 |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本质和价值分析 | 第104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征 | 第104-106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过程 | 第106-107页 |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 第107-115页 |
·师生间“你—我”关系:教师存在之追问 | 第108-110页 |
·教育智慧:教师成长之活力源泉 | 第110-113页 |
·教育实践:教师安身立命之根本 | 第113-115页 |
·大力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 | 第115-120页 |
·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115-117页 |
·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 | 第117-118页 |
·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方式与途径 | 第118-120页 |
·营造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120-124页 |
·以人为本: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确立的政策依据 | 第120-122页 |
·优良学风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122-123页 |
·教育合力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联动作用 | 第123-124页 |
第6章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效能评估 | 第124-146页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基本涵义 | 第124-129页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含义 | 第124-125页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意义和作用 | 第125-126页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 第126-128页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范围 | 第128-129页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评估理念与评估指标 | 第129-133页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评估理念 | 第129-131页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评估指标 | 第131-133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评估程序与评估方式 | 第133-139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评估程序 | 第133-137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评估方式 | 第137-139页 |
·需要克服的几种错误倾向 | 第139-146页 |
·教育者淡化主体作用和教育责任的倾向 | 第139-141页 |
·受教育者任意发挥主体性的倾向 | 第141-142页 |
·教育方式泛化无序的倾向 | 第142-143页 |
·教育者失去话语权的倾向 | 第143-146页 |
第7章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 第146-152页 |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 | 第146-148页 |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时代要求 | 第148-149页 |
·以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反思及实践路径 | 第149-152页 |
结语 | 第152-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6页 |
致谢 | 第166-16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