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国内外站场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站场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站场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第2章 风险评价方法及安全系统工程概述 | 第19-31页 |
·风险评价的相关原理 | 第19-20页 |
·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安全系统工程 | 第20-21页 |
·安全系统工程研究对象 | 第21页 |
·安全系统工程方法论 | 第21-22页 |
·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 第22-25页 |
·事故致因理论定义 | 第22页 |
·事故因果连锁论 | 第22-23页 |
·轨迹交叉理论 | 第23-25页 |
·风险评价方法 | 第25-29页 |
·风险评价方法的概述 | 第25-26页 |
·本文选用的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 第26-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失效分析 | 第31-59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的工艺流程概述 | 第31-32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的介质危害性分析 | 第32-33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的系统工程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故障统计分析 | 第35-37页 |
·总体故障统计分析 | 第35-37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设施失效模式分析 | 第37-39页 |
·压力容器区失效模式分析 | 第37-38页 |
·压力管道区失效模式分析 | 第38页 |
·站内阀门区失效模式分析 | 第38-39页 |
·安全仪表区失效模式分析 | 第39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设施故障树分析 | 第39-54页 |
·压力容器区故障树分析 | 第40-44页 |
·压力管道区故障树分析 | 第44-48页 |
·站内阀门区故障树分析 | 第48-50页 |
·安全仪表区故障树分析 | 第50-54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人子系统风险源辨识 | 第54-57页 |
·SHEL模型辨识风险因素的基本原理 | 第54-55页 |
·Reason模型辨识风险因素的基本原理 | 第55-56页 |
·SHEL模型与Reason模型相结合的人子系统因素分析 | 第56-57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环境子系统风险源辨识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设施风险区块评估指标体系 | 第59-71页 |
·风险区块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59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场设施风险评价模型 | 第59-61页 |
·风险区块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1-70页 |
·压力容器区失效可能评估指标体系 | 第61-66页 |
·压力管道区失效可能评估指标体系 | 第66-68页 |
·站内阀门区失效可能评估指标体系 | 第68-69页 |
·安全仪表区失效可能评估指标体系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事故后果分析 | 第71-85页 |
·事故后果的分析 | 第71-72页 |
·常用的失效后果模型 | 第72-78页 |
·腐蚀泄漏模型 | 第72-73页 |
·H_2S重气云扩散模型 | 第73-76页 |
·火灾模型 | 第76页 |
·爆炸模型 | 第76-77页 |
·中毒模型 | 第77-78页 |
·潜在影响区域的计算 | 第78-79页 |
·事故严重度的计算 | 第79-81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设施失效时人员伤亡后果评价 | 第79-80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设施失效时直接经济损失后果评价 | 第80-81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场设施失效时无形损失后果评价 | 第81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场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的确定 | 第8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风险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85-101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场设施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85-86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设施区块风险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第86-87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设施场区块风险因素评价等级评语集的建立 | 第87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设施场区块风险因素模糊关系矩阵R的确定 | 第87-89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设施区块风险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89-99页 |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AHP) | 第90-91页 |
·改进灰色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基本思想与步骤 | 第91-96页 |
·基于改进灰色层次分析法对集气站区块风险因素权重的计算 | 第96-99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设施场区块风险模糊子集合成模型的确定 | 第99-100页 |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场设施区块风险模糊综合向量单值化的方法 | 第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7章 对普光气田P302集气站风险评估实例 | 第101-109页 |
·普光气田P302集气站概述 | 第101页 |
·P302集气站设施失效可能性计算 | 第101-106页 |
·压力容器区块设施失效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102-105页 |
·P302集气站区块设施失效可能性的排序 | 第105-106页 |
·P302集气站集气站设施失效后果的计算 | 第106-107页 |
·P302集气站设施风险等级的确定 | 第107页 |
·P302集气站设施维护建议措施 | 第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9-111页 |
·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建议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附录 高含硫气田集气站风险因素权重计算结果 | 第117-12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