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 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 第13-16页 |
| ·病原学特征 | 第13-14页 |
| ·血清学特征 | 第14页 |
| ·流行特点 | 第14-16页 |
| 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的毒力因子及毒力调控因子 | 第16-20页 |
| ·溶血素(LLO) | 第16-17页 |
| ·磷脂酶C (PLC) | 第17-18页 |
| ·肌动蛋白酶(ActA) | 第18页 |
| ·内化素(Internalins) | 第18页 |
| ·PrfA | 第18-19页 |
| ·SigmaB因子 | 第19-20页 |
| 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环境应激相关的调节因子 | 第20-21页 |
| ·热应激 | 第20页 |
| ·酸应激 | 第20页 |
| ·渗透压应激 | 第20-21页 |
| 4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预防控制 | 第21-23页 |
| ·国内预防措施 | 第21-22页 |
| ·国外预防措施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3-38页 |
| 试验一 不同来源LM对不同理化因子的抗性 | 第23-31页 |
| 摘要 | 第23-24页 |
| 1 材料 | 第24页 |
| ·菌株 | 第24页 |
| ·试剂 | 第24页 |
| ·仪器 | 第24页 |
| 2 方法 | 第24-26页 |
| ·菌种复苏 | 第24页 |
| ·LM标准曲线 | 第24-25页 |
| ·不同环境因子处理LM菌株 | 第25页 |
| ·OD值的测定 | 第25页 |
| ·活菌计数 | 第25-26页 |
| 3 结果 | 第26-30页 |
| ·不同来源LM的标准生长曲线 | 第26页 |
| ·OD值及细菌计数结果 | 第26-30页 |
| 4 讨论 | 第30-31页 |
| 试验二 不同来源LM受不同理化因子作用后其毒力因子(溶血素、磷脂酶)的检测 | 第31-34页 |
| 摘要 | 第31页 |
| 1 材料 | 第31-32页 |
| ·菌株 | 第31页 |
|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第31-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 2 方法 | 第32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2页 |
| ·溶血试验 | 第32页 |
| ·磷脂酶试验 | 第32页 |
| 3 结果 | 第32-33页 |
| ·溶血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 ·磷脂酶实验 | 第33页 |
| 4 讨论 | 第33-34页 |
| 试验三 不同来源LM受不同理化因子作用后其毒力基因的PCR检测 | 第34-38页 |
| 摘要 | 第34-35页 |
| 1 材料 | 第35页 |
| ·菌株 | 第35页 |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 2 方法 | 第35-36页 |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5页 |
| ·PCR扩增体系的建立 | 第35-36页 |
| ·PCR产物的检测 | 第36页 |
| 3 结果 | 第36-37页 |
| 4 讨论 | 第37-38页 |
| 全文结论 | 第38-39页 |
| 创新点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附件 | 第45-46页 |
| 1、作者简介 | 第45页 |
| 2、在学校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45页 |
| 3、发表论文 | 第45-46页 |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