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错案责任追究的法理分析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三、本文研究目标、思路、方法 | 第18-20页 |
四、创新与困难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法官错案与责任概述 | 第21-31页 |
第一节 错案概述 | 第21-25页 |
一、错案的概念 | 第21-24页 |
二、错案的认定标准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错案责任概述 | 第25-31页 |
一、错案责任的概念 | 第25-26页 |
二、错案责任的主体 | 第26-27页 |
三、错案责任的要件 | 第27-28页 |
四、错案责任追究的形式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有关法官错案责任追究的争议 | 第31-43页 |
第一节 反对法官错案责任追究的理论依据 | 第31-37页 |
一、法律标准的不确定性 | 第32-34页 |
二、事实标准的不确定性 | 第34-36页 |
三、法律推理的不确定性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对我国当前错案追究制度的质疑 | 第37-43页 |
一、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缺陷 | 第37-41页 |
二、错案责任追究的负面作用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追究法官错案责任的可行性分析 | 第43-102页 |
第一节 “唯一正确的判断”之争 | 第43-59页 |
一、法律形式主义的绝对确定论 | 第43-47页 |
二、对法律形式主义的批判 | 第47-57页 |
三、德沃金的“唯一正确答案”论 | 第57-59页 |
第二节 司法确定性分析 | 第59-71页 |
一、法律与司法确定性的意义 | 第59-65页 |
二、司法确定性的现实困惑 | 第65-71页 |
第三节 司法裁判相对确定性探求 | 第71-80页 |
一、波斯纳“交谈意义上的法的客观性”观点 | 第71-74页 |
二、哈贝马斯的司法商谈理论 | 第74-77页 |
三、我国理论界对司法确定性的研究 | 第77-80页 |
第四节 司法裁判相对确定性解析 | 第80-99页 |
一、事实认定的相对确定性 | 第81-87页 |
二、法律适用的相对确定性 | 第87-95页 |
三、共识意识的体现方式 | 第95-99页 |
第五节 结论:法官错案责任追究的新视角 | 第99-102页 |
第四章 追究法官错案责任的正当性 | 第102-129页 |
第一节 错案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02-112页 |
一、法律文化方面的原因 | 第102-106页 |
二、法官素质方面的原因 | 第106-109页 |
三、责任追究制度的原因 | 第109-112页 |
第二节 追究法官错案责任的因素考量 | 第112-122页 |
一、追究错案责任的理论依据 | 第112-116页 |
二、追究错案责任的司法因素 | 第116-118页 |
三、追究错案责任的社会因素 | 第118-120页 |
四、追究错案责任的政治因素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追究法官错案责任的必要性 | 第122-129页 |
一、增强法官责任意识 | 第122-125页 |
二、制止司法腐败 | 第125-127页 |
三、促进法治进程 | 第127-129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法官错案追究制度 | 第129-142页 |
第一节 世界主要国家法官责任追究制度研究 | 第129-133页 |
一、美国法官责任追究制度 | 第129-131页 |
二、德国法官责任追究制度 | 第131-132页 |
三、日本法官责任追究制度 | 第132-133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法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不足 | 第133-137页 |
一、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不统一 | 第133-134页 |
二、错案责任追究机构不合理 | 第134-135页 |
三、错案责任追究程序不科学 | 第135-137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法官错案追究制度的建议 | 第137-142页 |
一、统一错案追究标准 | 第137页 |
二、设立科学的错案责任追究机构 | 第137-139页 |
三、完善错案责任追究程序 | 第139-142页 |
结束语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0页 |
后记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