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现状对他们的健康人格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 第8页 |
·“两个教育”相结合的教育途径与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的需求相契合 | 第8-9页 |
·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思想教育的内涵与途径,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有效促进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 第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离异家庭大学生概念界定 | 第14页 |
·健康人格的概念 | 第14-15页 |
·思想教育内涵 | 第15页 |
·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 第15页 |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 第15-16页 |
·健康人格培养与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间的联系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思路、重点与难点、创新点 | 第17-19页 |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本文重点与难点 | 第18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 第19-34页 |
·方案实施方法及手段 | 第19页 |
·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结果 | 第19-20页 |
·调查问卷简介 | 第19-20页 |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第20页 |
·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第20-31页 |
·群体间对比分析 | 第20-26页 |
·群体内对比分析 | 第26-31页 |
·高校辅导员对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看法的问卷调查统计 | 第31-34页 |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各方面对比完型家庭大学生是否存在差异的调查 | 第31-32页 |
·其他有关调查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34-46页 |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 | 第34-41页 |
·离异家庭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征 | 第34-37页 |
·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消极人格特征 | 第37-41页 |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 第41-46页 |
第四章 基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两个教育”结合的意义 | 第46-53页 |
·“两个教育”在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中的各自优势及不足 | 第46-49页 |
·思想教育的优势及不足 | 第46-47页 |
·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及不足 | 第47-49页 |
·基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两个教育”结合的意义 | 第49-53页 |
·“两个教育”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有利于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 第49页 |
·“两个教育”结合适应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现状内在的需求 | 第49-50页 |
·“两个教育”结合的互补性促进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 第50-53页 |
第五章 基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两个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探析 | 第53-68页 |
·离异家庭大学生“两个教育”结合途径中遵循的原则 | 第53-56页 |
·协同原则 | 第53-54页 |
·适度原则 | 第54页 |
·一致性原则 | 第54-56页 |
·基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两个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 第56-68页 |
·教育理念“三重点” | 第56-60页 |
·教育实践“三整合” | 第60-65页 |
·教育制度“三规范”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