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就业难度随之加大 | 第13页 |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萧条,大学生就业观发生改变 | 第13页 |
·大学生就业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 | 第13-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第2章 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 | 第20-26页 |
·“幸福感”理论 | 第20-22页 |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及特点 | 第21页 |
·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三个支撑点”理论 | 第22-26页 |
·积极的情感体验 | 第22-23页 |
·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 | 第23-24页 |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 第24-26页 |
第3章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作用 | 第26-32页 |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内容 | 第26-28页 |
·大学生就业素质观教育内容 | 第26-27页 |
·大学生择业求职教育内容 | 第27页 |
·大学生从业供职观教育内容 | 第27-28页 |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指导作用 | 第28-32页 |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第28-29页 |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明确了其就业的一个新目标 | 第29页 |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提供了一套系统支撑理论 | 第29-32页 |
第4章 大学生就业观现状调研—基于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的数据分析 | 第32-43页 |
·大学生就业研究整体现状:重宏观轻微观 | 第32-34页 |
·就业研究重宏观轻微观 | 第33-34页 |
·宏观比例呈下降趋势,微观忽视就业观、就业积极心理研究 | 第34页 |
·大学生就业素质观现状:重理论轻实践,就业心理整体积极向上 | 第34-37页 |
·就业能力素质观重理论轻实践 | 第35页 |
·就业心理素质观整体积极乐观向上 | 第35-37页 |
·大学生择业求职观现状:回归理性中趋于求稳、重功利轻兴趣 | 第37-39页 |
·择业求职观回归理性寻求幸福感 | 第38页 |
·择业求职观趋于求稳忽视积极情感体验 | 第38-39页 |
·择业求职观重功利轻兴趣 | 第39页 |
·大学生从业供职观现状:职业道德观念淡薄、重功利轻奉献、诚信精神缺失、忽视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 | 第39-43页 |
·职业道德观念淡薄、重功利轻奉献 | 第40-41页 |
·诚信精神缺失 | 第41页 |
·忽视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 | 第41-43页 |
第5章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对策 | 第43-58页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素质观教育对策 | 第43-49页 |
·构建积极的政府组织系统,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 第43-44页 |
·完善积极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 第44-46页 |
·营造积极和谐家庭氛围,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精神 | 第46-47页 |
·增强个人积极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 | 第47-49页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择业求职观教育对策 | 第49-54页 |
·政府完善就业环境,引导大学生在奉献基层自主创业中寻求幸福感 | 第49-50页 |
·高校利用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多元化发展 | 第50-52页 |
·家庭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就业心态、尊重子女就业兴趣 | 第52页 |
·大学生努力调试心理,增强积极情感体验、实现积极就业 | 第52-54页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从业供职观教育对策 | 第54-58页 |
·政府引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优化大学生从业供职环境 | 第54-55页 |
·高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实效 | 第55页 |
·家庭要注重子女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 | 第55-56页 |
·大学生加强修炼内功,促使养成品行高尚、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 | 第56-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