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报道二次伤害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一、绪论第9-13页
 (一) 选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 理论意义第10页
  2. 现实意义第10-11页
 (三) 目前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四) 研究创新第12页
 (五) 研究方法第12-13页
二、新媒体与二次伤害之关联第13-17页
 (一) 新媒体含义和特征第13-14页
 (二) 二次伤害的定义和分类第14页
 (三) 新媒体为新闻二次伤害提供“平台”第14-17页
  1. 内容保存性好——受众关注事件第15页
  2. 来源与传播渠道多——受众丰富事件第15-16页
  3. 互动性强——受众参与事件第16页
  4. 传播效果强——受众“舆论”事件第16-17页
三、新媒体背景下二次伤害的表现第17-28页
 (一) 新媒体条件下二次伤害的方式第17-22页
  1. 采访方式伤害——采访“一窝蜂”第17-18页
  2. 报道内容伤害——内容“透明度”高、失实第18-19页
  3. 报道形式伤害——影像刺激第19-21页
  4. 反馈效果伤害——反馈渠道多第21-22页
 (二) 新媒体扩大二次伤害的影响第22-28页
  1. 对新闻对象的伤害第22-23页
  2. 对媒体的伤害第23-26页
  3. 对受众的伤害第26-28页
四、新媒体语境下二次伤害形成的原因第28-39页
 (一) 社会原因第28-32页
  1. 经济原因——新闻大战第28-29页
  2. 文化原因——新媒体加速大众文化形成第29-30页
  3. 技术原因——新媒体滋生“二次伤害”平台第30-31页
  4. 教育原因——媒介素养教育缺乏第31-32页
 (二) 受众原因第32-34页
  1. 受众控制的非理性第32-33页
  2. 受众参与新闻第33-34页
  3. 受众的维权意识较弱第34页
 (三) 媒体原因第34-39页
  1. 媒体组织双重属性模糊第35-37页
  2. 新闻记者角色错位第37-39页
五、如何避免二次伤害第39-48页
 (一) 政治法律层面第39-41页
  1. 法律约束第39-40页
  2. 制度层面第40-41页
 (二) 重视媒介“德性”第41-44页
  1. 媒介“德性”核心——关注人第41-42页
  2. 媒介“德性”方式——加强把关第42-43页
  3. 媒介“德性”控制——批评适度第43页
  4. 媒介“德性”表现——理性对待受众需求第43-44页
 (三) 重视记者“德性”第44-46页
  1. 记者角色调适第44页
  2. 记者职业道德自律第44-46页
 (四) 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第46-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民网上市经营战略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武汉地区社区报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