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概述 | 第8-10页 |
| ·世界油气管道基本现状 | 第8页 |
| ·我国油气管道发展现状 | 第8-9页 |
| ·国际上管道带水开挖穿越技术现状 | 第9-10页 |
| ·我国管道带水开挖穿越技术现状 | 第10页 |
| ·陆水河穿越工程概述 | 第10-12页 |
| ·陆水河基本情况简述 | 第10-11页 |
| ·气候条件 | 第11页 |
| ·水文及场地条件 | 第11页 |
| ·地质条件 | 第11-12页 |
| ·穿越施工方法确定 | 第12-13页 |
| ·主要穿越方法及其技术特点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带水开挖漂管穿越技术相关数据理论分析及计算 | 第15-34页 |
| ·施工流程 | 第15-18页 |
| ·施工准备 | 第15页 |
| ·测量放线 | 第15页 |
| ·施工便道修筑及平整场地 | 第15-16页 |
| ·管道预制 | 第16-17页 |
| ·管沟开挖及复测、验收 | 第17页 |
| ·管沟检查 | 第17页 |
| ·施工前准备及管道牵引 | 第17-18页 |
| ·管道沉管及稳管 | 第18页 |
| ·水文参数及河流概况 | 第18-22页 |
| ·河流概况 | 第18-19页 |
| ·穿越处水文参数 | 第19页 |
| ·自然状况 | 第19-20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 ·坡岸、河床可靠性分析评价 | 第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漂管施工的可行性确定 | 第22-23页 |
| ·浮筒选用及计算 | 第23-26页 |
| ·浮筒的选择 | 第23页 |
| ·浮筒的配置 | 第23-24页 |
| ·确定浮筒数量 | 第24-26页 |
| ·各荷载理论计算 | 第26-32页 |
| ·施工中所受的荷载分析 | 第26-32页 |
| ·各载荷综合统计结果 | 第32页 |
| ·本章总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充水沉管的力学分析 | 第34-45页 |
| ·充水沉管 | 第34-39页 |
| ·充水沉管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 ·管道沉降工程中的牵引力的计算 | 第39-40页 |
| ·河水流动对管道侧向冲击小变形分析 | 第40-43页 |
| ·建立梁的大位移理论模型 | 第40-41页 |
| ·管道应力极值的分析 | 第41-42页 |
| ·管道最大挠度及转角 | 第42页 |
| ·侧向力理论在路水河上的计算 | 第42-43页 |
| ·管沟回填 | 第43-44页 |
| ·平衡压重块的设计 | 第43-44页 |
| ·本章总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陆水河施工环境保护 | 第45-50页 |
| ·范围和目的 | 第45页 |
| ·环境管理方针 | 第45页 |
| ·环境管理目标与政策 | 第45页 |
| ·环境因素的识别及控制 | 第45-49页 |
| ·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和重点 | 第45-46页 |
| ·环境因素削减与控制措施 | 第46-47页 |
| ·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 第47页 |
| ·油品泄漏控制办法 | 第47-48页 |
| ·噪声污染控制办法 | 第48-49页 |
| ·河流堤岸恢复 | 第49页 |
| ·本章总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施工布署及配置 | 第50-53页 |
| ·主要施工机具设备 | 第50页 |
| ·主要施工手段用料 | 第50-51页 |
| ·主要施工人员(不含焊接、防腐、无损检测人员) | 第51页 |
| ·施工进度 | 第51页 |
| ·施工平面布置 | 第51-5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三个建议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