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 | 第8页 |
| ·变频调速技术的方案 | 第8-10页 |
| ·矢量控制 | 第9页 |
| ·直接转矩控制 | 第9-10页 |
| ·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一种新型控制方法 | 第10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0-12页 |
| 2 非线性系统线性控制方法在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 第12-24页 |
|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控制方法的原理 | 第12-15页 |
| ·原理概述 | 第12-13页 |
| ·观测器和线性控制器的设计 | 第13-15页 |
| ·非线性系统线性控制方法在交流异步电机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 第15-23页 |
| ·被控对象的确定及系统控制思路 | 第15-16页 |
| ·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16-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DSP 及 CCS 软件的概述 | 第24-36页 |
| ·DSP 概述 | 第24-32页 |
| ·时钟的产生过程 | 第24页 |
| ·事件管理器 | 第24-25页 |
| ·模数转换器 | 第25-27页 |
| ·CPU | 第27-28页 |
| ·存储器总线(哈佛总线结构) | 第28页 |
| ·外设总线 | 第28页 |
| ·实时 JTAG 和仿真 | 第28-29页 |
| ·外部接口(XINTF) | 第29页 |
| ·闪存(Flash) | 第29页 |
| ·只读存储器(ROM) | 第29页 |
| ·单端口随机访问存储器(M0,M1 SRAM) | 第29页 |
| ·ROM | 第29-30页 |
| ·安全 | 第30页 |
| ·外设中断扩展模块(PIE) | 第30页 |
| ·外部中断(XINT1,XINT2,XINT13,XNMI) | 第30页 |
| ·晶振和锁相环 | 第30-31页 |
| ·看门狗 | 第31页 |
| ·低功耗模式 | 第31页 |
| ·外设框架(PF0,1,2) | 第31-32页 |
| ·通用输入输出口(GPIO) | 第32页 |
| ·32 位 CPU 定时器 | 第32页 |
| ·控制外设 | 第32页 |
| ·CCS 软件概述 | 第32-35页 |
| ·CCS 的结构 | 第33-34页 |
| ·CCS 应用方法及主要菜单介绍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硬件设计原理 | 第36-44页 |
| ·DSP 的电源电路 | 第36页 |
| ·仿真接口和复位电路 | 第36-38页 |
| ·JTAG 接口电路 | 第36-37页 |
| ·复位电路 | 第37-38页 |
| ·电流电压检测电路 | 第38-40页 |
| ·交流电压检测电路 | 第38-40页 |
| ·交流电流检测电路 | 第40页 |
| ·编码器与 DSP 的接口电路 | 第40-41页 |
| ·PWM 波形输出接口电路 | 第41-42页 |
| ·D/A 电路设计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5 软件设计原理与编程 | 第44-64页 |
| ·SPWM 波形发生器 | 第44-50页 |
| ·三相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 ·由 DSP 产生 SPWM 波形的基本原理 | 第45-46页 |
| ·参数计算与程序设计 | 第46-50页 |
| ·速度检测 | 第50-61页 |
| ·电机测速的意义 | 第50页 |
| ·光电编码器简介 | 第50-51页 |
| ·时钟设计与定时器的溢出分析 | 第51-53页 |
| ·各种测速方法的原理分析与 DSP 实现 | 第53-57页 |
| ·M/T 法测量电机转速的误差分析 | 第57-59页 |
| ·捕获功能的程序及主程序设计 | 第59-61页 |
| ·A/D 转换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6 实验研究 | 第64-74页 |
| ·实验平台及参数 | 第64-66页 |
| ·实验结果 | 第66-71页 |
| ·SPWM 波形发生器实验调试结果 | 第66-68页 |
| ·速度检测实验调试结果 | 第68-69页 |
| ·交流电压电流检测实验调试结果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 ·总结 | 第74页 |
| ·展望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