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检测不同形态硒、汞和砷化合物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引言第9-10页
   ·CE 与 ICP-MS 联用技术第10-12页
   ·硒、汞和砷的形态分析现状第12-22页
     ·硒形态分析现状第12-15页
       ·硒简介第12页
       ·硒的色谱分析方法第12-15页
     ·汞形态分析现状第15-18页
       ·汞简介第15-16页
       ·汞形态分析检测方法第16-18页
     ·砷形态分析现状第18-22页
       ·砷形态第18页
       ·海产品中砷的存在形式第18-19页
       ·砷形态分析检测方法第19-22页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CE 与 ICP-MS 联用技术分析测定富硒米中硒化合物第23-36页
 摘要第23页
   ·引言第23-24页
   ·实验部分第24-26页
     ·仪器与试剂第24-25页
     ·实验方法第25-26页
     ·富硒米中硒化合物的提取第26页
   ·结果与讨论第26-35页
     ·富硒米样品中不同形态硒化合物提取条件的优化第26-27页
     ·ICP-MS 硒元素信号的增强第27页
       ·DRC 条件的优化第27页
       ·载流中 CH30H 浓度的优化第27页
     ·四种硒化合物 CE-ICP-MS 分离检测条件的优化第27-31页
       ·缓冲体系种类的选择第27-28页
       ·CTAB 浓度对分离的影响第28页
       ·缓冲溶液 pH 值对分离的影响第28-29页
       ·缓冲溶液浓度对分离的影响第29-30页
       ·分离电压对分离的影响第30页
       ·进样时间及泵速对分离的影响第30-31页
     ·最佳分离检测条件和标准混合液的电泳图第31-32页
     ·重现性、线性关系与检出限第32-33页
     ·富硒米中硒化合的测定第33-35页
   ·结论第35-36页
第三章 CE 与 ICP-MS 联用技术分析测定江水中不同形态汞化合物第36-46页
 摘要第36页
   ·前言第36-37页
   ·实验部分第37-38页
     ·仪器与试剂第37-38页
     ·实验方法第38页
   ·结果与讨论第38-45页
     ·MeHg、EtHg 和 Hg(II)三种形态汞化合物分离检测条件的优化第38-42页
       ·络合剂选择及缓冲体系种类对分离的影响第38-39页
       ·缓冲溶液的 pH 值对分离的影响第39-40页
       ·缓冲溶液浓度对分离的影响第40页
       ·分离电压对分离的影响第40-41页
       ·进样时间及泵速对分离的影响第41-42页
     ·最佳分离检测条件和标准混合液的电泳图第42-43页
     ·重现性、线性关系与检出限第43-44页
     ·闽江水中汞化合的测定第44-45页
   ·结论第45-46页
第四章 CE 与 ICP-MS 联用技术分析测定海带样品中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第46-58页
 摘要第46页
   ·引言第46-47页
   ·实验部分第47-49页
     ·仪器与试剂第47-48页
     ·实验方法第48页
     ·样品处理第48页
     ·样品中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提取第48-49页
   ·结果与讨论第49-57页
     ·海带样品中不同形态砷化合物提取条件的优化第49-53页
       ·甲醇-水混合液的配比对海带样品各形态砷化合物总提取率的影响第49-50页
       ·微波提取温度对海带样品各形态砷化合物总提取率的影响第50-51页
       ·剂料比对海带样品各形态砷化合物总提取率的影响第51-52页
       ·微波提取功率对海带样品各形态砷化合物总提取率的影响第52-53页
       ·提取次数对海带样品各形态砷化合物总提取率的影响第53页
     ·福建省产海带样品中不同形态砷化合物形态的分析测定第53-56页
     ·福建省产海带中不同形态砷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7页
致谢第67-68页
个人简历第68页
在学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第68页
会议论文第68页
参加的研究课题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钌—稀土异核金属配合物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复合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平台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