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引言 | 第14-24页 |
1、学术史研究的两种不同方式:"研究综述"与"误读"研究 | 第14-18页 |
2、关于"误读" | 第18-24页 |
第一章 论对吴敬梓思想的误读 | 第24-69页 |
一 也说"吴敬梓与魏晋风度" | 第24-41页 |
1、"吴敬梓与魏晋风度"之命题的提出与阐释 | 第24-30页 |
2、站在《儒林外史》的立场看魏晋风度 | 第30-41页 |
二"吴敬梓与儒家"之命题的辨析 | 第41-50页 |
1、关于"吴敬梓与正统儒家" | 第41-45页 |
2、吴敬梓的思想以原始儒家为根基并兼采诸儒 | 第45-48页 |
3、附论"进步与局限"之批评模式 | 第48-50页 |
三 从《儒林外史》看吴敬梓对待程朱的态度 | 第50-69页 |
1、从《儒林外史》的立场看"存天理"、"灭人欲" | 第50-55页 |
2、对王玉辉父女形象的重新审视 | 第55-69页 |
第二章 论对吴敬梓知识背景的误读 | 第69-155页 |
一 胡适看"吴敬梓与颜李学派" | 第69-83页 |
1、胡适提出并求证"吴敬梓与颜李学派"命题 | 第69-73页 |
2、由"小心"的求证到"大胆"的结论 | 第73-80页 |
3、附论当代学者对"吴敬梓与颜李学派"之命题的考证 | 第80-83页 |
二 从《儒林外史》看"吴敬梓与颜李学派" | 第83-119页 |
1、《儒林外史》推重道德文行而非功名事业 | 第83-99页 |
2、《儒林外史》与颜李学说的不同关注 | 第99-109页 |
3、《儒林外史》之程朱与颜李学派之程朱 | 第109-119页 |
三 "四书五经"与吴敬梓的知识背景 | 第119-139页 |
1、从《儒林外史》看"四书五经" | 第119-126页 |
2、从《文木山房诗说》看《儒林外史》 | 第126-139页 |
四 由《文木先生传》引出的两个命题 | 第139-155页 |
1、也谈"《儒林外史》和魏晋六朝文学" | 第139-146页 |
2、《儒林外史》与唐人小说 | 第146-155页 |
第三章 论对《儒林外史》基本立场的误读 | 第155-205页 |
一"反科举"话语的考察与辨析 | 第155-175页 |
1、"反科举"话语的生成与复述 | 第155-160页 |
2、"反科举"话语与历史的实际情景 | 第160-168页 |
3、关于吴敬梓"嫉时文士如雠" | 第168-172页 |
4、"反科举"话语对《儒林外史》基本意旨的偏离与遮蔽 | 第172-175页 |
二《儒林外史》关注的是科举制度下的人而非科举制度 | 第175-198页 |
1、《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精神 | 第175-195页 |
2、《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道德 | 第195-198页 |
三《儒林外史》与两部关涉科举之小说的比较 | 第198-205页 |
1、"公心"与"孤愤":《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看举业 | 第198-202页 |
2、"讽世"与"谑世":《儒林外史》与《镜花缘》看举业 | 第202-205页 |
结语 | 第205-209页 |
征引及参考文献 | 第209-218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