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3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概况 | 第13-21页 |
第三节 对象、角度、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第四节 研究架构与章节安排 | 第25-34页 |
第一章 清代游幕风气与戏曲家的关系 | 第34-70页 |
第一节 清代游幕之风 | 第34-41页 |
第二节 仕途内外——清代戏曲家谋生之道 | 第41-62页 |
父亲因素:早亡、不善治生 | 第45-48页 |
屡考不仕,为了温饱而游幕 | 第48-51页 |
家境贫穷 | 第51-54页 |
早慧或少年得志 | 第54-57页 |
游幕以施展才华与志向 | 第57-62页 |
第三节 清代文人在幕府中的工作形态 | 第62-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二章 幕友群体与扬州设局 | 第70-113页 |
第一节 曲局类别:幕府修曲或特开馆局 | 第70-78页 |
第二节 扬州设局中的幕友群体 | 第78-102页 |
学者:黄文肠、凌廷堪、李斗 | 第80-85页 |
戏曲家:金兆燕、程枚、叶永福、方元鹿、谢溶生 | 第85-92页 |
诗人:朱筼、闵华、宫国苞、金兰、法嘉荪、褚邦庆等 | 第92-96页 |
书画家:罗聘、童钰、陶鉴、黄易、汪文锦等 | 第96-99页 |
其他幕友 | 第99-102页 |
第三节 扬州设局的影响 | 第102-111页 |
清查与禁毁戏曲行动的扩大 | 第102-106页 |
清代戏曲曲目的收录与保存 | 第106-107页 |
"得尽阅古今杂剧传奇" | 第107-108页 |
学术生命的转向 | 第108-110页 |
《扬州画舫录》的写作 | 第110页 |
扬州戏曲家与文人之间的交流 | 第110-111页 |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三章 唱和、伯乐效应与支配欲:幕主对戏曲家的影响 | 第113-197页 |
第一节 吴兴祚幕府中的戏曲活动与唱和 | 第113-145页 |
幕主吴兴祚的出身、官声与人望 | 第113-122页 |
吴兴祚幕府中的戏曲家万树与其昆班创作群体 | 第122-140页 |
吴兴祚的其他文学幕友与戏曲友人 | 第140-145页 |
第二节 伯乐效应:幕主唐英与戏曲家张坚 | 第145-176页 |
制陶、写戏、当官:唐英的人生经历 | 第146-150页 |
唐英家班与其戏曲活动 | 第150-153页 |
唐英的戏曲幕友:张坚 | 第153-157页 |
唐英与张坚的戏曲观念 | 第157-167页 |
引张坚为戏曲知音 | 第167-171页 |
唐英的其他幕友 | 第171-176页 |
第三节 卢见曾幕府中的戏曲幕友与活动 | 第176-195页 |
幕主卢见曾:出身与仕途 | 第176-181页 |
戏曲家幕友金兆燕 | 第181-192页 |
戏曲家幕友朱夰 | 第192-194页 |
戏曲家幕友程廷祚 | 第194-195页 |
小结 | 第195-197页 |
第四章 命运与创作方向:论佐幕对戏曲家的影响 | 第197-220页 |
第一节 知遇、死亡与《续离骚》的写作 | 第197-209页 |
嵇永仁的生平与佐幕经历 | 第198-204页 |
唱和、戏曲创作与死亡 | 第204-209页 |
第二节 迎銮供御:沈起凤的游幕生涯与戏曲 | 第209-219页 |
沈起凤的生平、家世与科举 | 第210-213页 |
以戏曲为幕与写作心态的改变 | 第213-219页 |
小结 | 第219-220页 |
第五章 战火流离与家国视野:"游于幕"对道咸年间戏曲家的影响 | 第220-269页 |
第一节 家境、科举、国家局势:黄燮清游幕之前的人生追求与文学表现 | 第221-234页 |
第二节 游幕与戏曲:黄燮清的两次游幕与戏曲创作思想的转折 | 第234-257页 |
第三节 《居官鉴》之后的时事剧作:徐鄂之《梨花雪》 | 第257-269页 |
第六章 幕游、地方戏与"藉张吾楚"意识——杨恩寿的游幕生活与戏曲的关系 | 第269-323页 |
第一节 家境、科举与游幕 | 第269-273页 |
第二节 杨恩寿的佐幕心态 | 第273-285页 |
挫败感与受拘束的心态 | 第274-279页 |
对刑名、钱粮工作的不适应 | 第279-282页 |
气候变化与生活上的不适应 | 第282-285页 |
对代撰的无奈 | 第285页 |
第三节 游幕与观剧生活——杨恩寿对地方戏的观察 | 第285-305页 |
所观湖南地方戏剧目:郴州、长沙、衡州 | 第287-289页 |
所观湖南花鼓戏与长沙灯戏 | 第289-291页 |
所观北流等地的粤剧 | 第291-295页 |
对各地戏曲班社的关注 | 第295-300页 |
演出场所的记录 | 第300-303页 |
对各地杂技、民俗的关注 | 第303-305页 |
第四节 地方题材与"藉张吾楚"意识的显现 | 第305-322页 |
小结 | 第322-323页 |
结论 清代戏曲家游幕背后——意义与得失 | 第323-332页 |
第一节 戏曲家游幕背后的意义 | 第323-328页 |
第二节 戏曲家的个人得失 | 第328-332页 |
附录 清代戏曲作家游幕表 | 第332-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346-370页 |
后记 | 第370-3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