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 2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33页 |
| ·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期:抽象的人的本质观 | 第19-25页 |
| ·《博士论文》:自我意识 | 第19-20页 |
| ·《莱茵报》:自由和理性 | 第20-22页 |
| ·《德法年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 第22-25页 |
| ·从《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形成自己的人的本质观 | 第25-29页 |
|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 第25-26页 |
| ·《神圣家族》: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 | 第26-27页 |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27-28页 |
|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现实的个人”考察人的本质 | 第28-29页 |
| ·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科学界定 | 第29-33页 |
| ·人的本质是类存在、社会存在、个体存在和意识存在的统一体 | 第29-30页 |
| ·人的本质不是既定的存在物,而是在不断地发展 | 第30页 |
| ·人的本质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 | 第30-33页 |
| 3 马克思人的本质异化及其扬弃思想 | 第33-52页 |
| ·人的本质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3-41页 |
| ·异化劳动理论中人的本质的异化 | 第33-37页 |
| ·拜物教理论是对人的异化事实的深入剖析 | 第37-39页 |
| ·对马克思人的本质异化思想的总体阐述 | 第39-41页 |
| ·人的本质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根本原因 | 第41-46页 |
| ·分工是人的本质异化产生的前提 | 第42-43页 |
| ·劳动主体与私有财产的分离是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 | 第43-45页 |
| ·人自身的内在矛盾是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45-46页 |
| ·扬弃人的本质异化的前提条件和现实途径 | 第46-52页 |
| ·扬弃人的本质异化的前提条件 | 第46-47页 |
| ·扬弃人的本质异化的现实途径 | 第47-52页 |
| 4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的异化与扬弃 | 第52-64页 |
|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现象与原因 | 第52-57页 |
| ·政治领域中人的异化现象与原因 | 第52-53页 |
| ·生产领域中人的异化现象与原因 | 第53-54页 |
| ·消费领域中人的异化现象与原因 | 第54-55页 |
| ·科技领域中人的异化现象与原因 | 第55页 |
| ·道德领域中人的异化现象与原因 | 第55-56页 |
| ·生态领域中人的异化现象与原因 | 第56-57页 |
| ·当前中国社会对人的异化进行扬弃的现实途径 | 第57-64页 |
| ·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 第57-58页 |
| ·实行有效的民主政治,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 第58-59页 |
| ·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人的共同富裕 | 第59-60页 |
|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人的本质力量 | 第60页 |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60-61页 |
| ·努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的整体素质 | 第61-64页 |
| 结语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7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