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贽“异端”思想的伦理内蕴及启示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引言 | 第10-18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的依据 | 第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2-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选题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选题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2 李贽“异端”思想产生、发展的背景 | 第18-34页 |
| ·李贽“异端”思想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18-24页 |
| ·明朝中晚期社会矛盾激化 | 第18-20页 |
|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第20-22页 |
| ·沿海贸易的发达 | 第22页 |
| ·思想文化的活跃 | 第22-24页 |
| ·李贽个性特征及师友影响 | 第24-34页 |
| ·个性的叛逆和率性而为 | 第24-25页 |
| ·“心学”、佛、老、泰州学派等的影响 | 第25-34页 |
| 3 李贽“异端”思想的伦理内蕴 | 第34-64页 |
| ·日用基础之上的自然人性论 | 第34-42页 |
| ·“最初一念之本心”之童心说 | 第34-37页 |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第37-39页 |
| ·“人必有私”的人性论 | 第39-42页 |
| ·以“真”破“伪”的伦理标准 | 第42-48页 |
| ·对“道统”传承提出异议 | 第43-44页 |
|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是非观 | 第44-46页 |
| ·是非定于童心 | 第46-48页 |
| ·“致一”的平等精神 | 第48-56页 |
| ·“大道不分男女”之妇女观 | 第49-51页 |
| ·“圣人与凡人同” | 第51-52页 |
| ·“等贵贱”的君民观 | 第52-54页 |
| ·“以义交之”的君臣观 | 第54-56页 |
| ·“立新论”、不“践迹”的创新精神 | 第56-64页 |
| ·“庇人而不庇于人”之豪杰观 | 第56-58页 |
| ·赞“奸”颂“宄”的人才观 | 第58-62页 |
| ·反对“执一” | 第62-64页 |
| 4 对李贽“异端”思想的伦理评价 | 第64-70页 |
| ·李贽“异端”思想的伦理价值 | 第64-66页 |
| ·对“圣道”和“理学”的批判 | 第65页 |
| ·促进自由平等意识的觉醒 | 第65-66页 |
| ·李贽“异端”思想的伦理局限 | 第66-70页 |
| ·对“心学”的固守 | 第67-68页 |
| ·夸大了“自治”“任性”的作用 | 第68-70页 |
| 5 李贽“异端”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70-76页 |
| ·把握发展规律,推进理论创新 | 第70-71页 |
| ·维护自由平等,完善民主制度 | 第71-72页 |
| ·公利私利并举,全面建成小康 | 第72-74页 |
| ·坚持德才兼备,推进人才强国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作者简历 | 第82-8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