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史论文--中国论文

明代通鉴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引言第9-14页
 一、通鉴学研究范围的界定第9-10页
 二、通鉴学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三、本文的研究意义及思路第12-13页
 四、论文架构第13-14页
第一章 明代通鉴学的渊源第14-31页
 第一节 宋代通鉴学第14-25页
  一、《资治通鉴》史学价值解析第14-16页
  二、《通鉴》在北宋第16-18页
  三、异彩纷呈的南宋通鉴学第18-25页
 第二节 元代通鉴学第25-31页
  一、元统治者对《资治通鉴》的重视第25-27页
  二、元代的续补《通鉴》著作第27-28页
  三、元代学者对《纲目》的阐释第28-31页
第二章 沉闷到活跃──明代通鉴学之流变第31-55页
 第一节 明前期的通鉴学第31-40页
  一、救修特色第31-39页
  二、《通鉴》节本的盛行第39-40页
 第二节 明后期的通鉴学第40-50页
  一、张居正的《通鉴直解》第41页
  二、学者层面的多元化阐释第41-44页
  三、大众层面的知识普及──纲鉴史书的盛行第44-50页
 第三节 明代通鉴学流变总结第50-55页
  一、明代通鉴学流变概述第50-51页
  二、明代通鉴学流变原因探究第51-55页
第三章 明代通鉴学的“明道”观第55-88页
 第一节 理学对明代通鉴学之影响第55-69页
  一、理学与明代之前的通鉴学第55-58页
  二、朱熹理学影响下的明前期通鉴学──对“明道”观念的因袭第58-63页
  三、明后期理学的内部转型对通鉴学的影响第63-69页
 第二节 明代通鉴学的经史观第69-77页
  一、明以前通鉴学之经史观第69-71页
  二、继承与突破—明代通鉴学的经史观第71-77页
 第三节 明代通鉴学的正统观第77-88页
  一、明以前的通鉴学之正统观第77-80页
  二、道德色彩趋浓的明代通鉴学之正统观第80-88页
第四章 明代通鉴学的“资治”观第88-103页
 第一节 明代通鉴学的“资治”观概说第88-97页
  一、明之前通鉴学的“资治”观第88-90页
  二、明代对通鉴学“资治”功能的认识第90-97页
 第二节 王宗沐《续资治通鉴》的“资治”特色第97-103页
  一、王宗沐对“事功”的追求第97-98页
  二、《续资治通鉴》的“资治”特色第98-103页
第五章 明代通鉴学的“求真”观第103-127页
 第一节 明代通鉴学对史学“求真”属性的认识第103-113页
  一、明之前通鉴学“求真”史回顾第103-107页
  二、明代通鉴学著作的“求真”认识分析第107-113页
 第二节 明末通鉴学“求真”的新趋向第113-127页
  一、《通鉴补》与《纲目续麟》的怀疑精神第114-118页
  二、《通鉴补》与《纲目续麟》对史学“求真”的探寻第118-127页
结语第127-132页
 一、对清代通鉴学的影响第127-129页
 二、明代通鉴学之评价及对当今史学的启示第129-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0-14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汉三家《诗》学史纲
下一篇:多因素模型在中国股市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