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26页 |
一、 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二、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23-26页 |
第一章 严歌苓文学意识的生成 | 第26-41页 |
第一节 “把写作作为一种生理需求”:创作的冲动 | 第26-31页 |
一、 童年经验对写作的影响 | 第26-28页 |
二、 作为“游牧”民族的一员 | 第28-31页 |
第二节 “藏污纳垢”:极致环境中的人性感悟 | 第31-36页 |
一、 人性:文学永恒的话题 | 第31-33页 |
二、 人性的多面性 | 第33-36页 |
第三节 双维透视:中西文化对照下的人性反思 | 第36-41页 |
一、 异质文化冲击下的人性观变化 | 第36-37页 |
二、 狼性与狗性:对人性异化的思考 | 第37-41页 |
第二章 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 | 第41-63页 |
第一节 女性形象论 | 第41-52页 |
一、 革命女性的递变历程 | 第41-45页 |
二、 静如水:底层女性的生存方式 | 第45-48页 |
三、 热似火:民间女性的生命强力 | 第48-52页 |
第二节 男性形象论 | 第52-57页 |
一、 “大勇”“叔叔”:撒旦式的英雄想象 | 第52-54页 |
二、 “水袖”“辫子”:被看的玩偶与弱者的反抗 | 第54-57页 |
第三节 知识分子形象论 | 第57-63页 |
一、 政治意识的“显”与“隐” | 第57-61页 |
二、 自由追求的“外”与“内” | 第61-63页 |
第三章 人性视域下的伦理关系 | 第63-83页 |
第一节 从“弑父”到“嫉父”:退化的一代 | 第63-68页 |
一、 “惧父—弑父”:对传统父权的批判 | 第63-66页 |
二、 “厌父—嫉父”:阴暗心理与人性扭曲 | 第66-68页 |
第二节 风流母亲与人性关怀 | 第68-71页 |
一、 “怨母—仇母”:母爱的缺席与沧桑记忆 | 第69-70页 |
二、 “谅母—羡母”:重塑被规约的母亲形象 | 第70-71页 |
第三节 夫妻伦常的背离与守候 | 第71-77页 |
一、 一夫两妻与道德皈依 | 第71-74页 |
二、 异国婚姻的离合 | 第74-77页 |
第四节 情爱伦理的诗学构想 | 第77-83页 |
一、 爱怨交织与孤独之困 | 第77-78页 |
二、 文化隔膜与空幻之美 | 第78-83页 |
第四章 漂泊者的生存体验与诗学启示 | 第83-111页 |
第一节 双重边缘的身份焦虑 | 第83-92页 |
一、 海那边:断了来时的路 | 第83-87页 |
二、 风筝:流浪与“根”的隐喻 | 第87-92页 |
第二节 回望的“中国形象” | 第92-102页 |
一、 不同视角中的“文革”镜像 | 第92-100页 |
二、 “文革后”的中国形象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从生存之思到存在之诗 | 第102-111页 |
一、 寻找与流浪:“旅馆”的启示 | 第102-105页 |
二、 自由的追寻 | 第105-111页 |
第五章 叙事策略与审美艺术 | 第111-147页 |
第一节 意象营造与神秘隐喻 | 第111-127页 |
一、 地窖、鬼魂、梦游:回望中搭建的魔怪世界 | 第112-114页 |
二、 “阁楼”与“大海”:焦灼情感中的异域生命体验 | 第114-118页 |
三、 监狱、医院与教堂:罪感、苦难与拯救的隐喻 | 第118-122页 |
四、 狼、狗、马、猫:社会批判与人性反思 | 第122-125页 |
五、 水与火:隐喻凤凰涅槃的自然意象 | 第125-127页 |
第二节 悲剧艺术与幽默笔法 | 第127-134页 |
一、 重:悲剧艺术 | 第128-132页 |
二、 轻:幽默笔法 | 第132-134页 |
第三节 美丑对照与复调艺术 | 第134-140页 |
一、 美丑对照 | 第134-137页 |
二、 多重声音的对话 | 第137-140页 |
第四节 影视化的写作技巧 | 第140-147页 |
一、 画面特写与当代电影 | 第140-142页 |
二、 雅俗之争 | 第142-147页 |
第六章 本土传统与外来资源 | 第147-163页 |
第一节 中国文化传统中“雌性”元素及文本体现 | 第147-153页 |
一、 儒家伦理的价值透视 | 第147-149页 |
二、 老庄思想的内在美质 | 第149-151页 |
三、 佛禅的奥义理趣 | 第151-153页 |
第二节 “两希”文化传统的价值呈现 | 第153-163页 |
一、 基督教伦理价值观的统摄 | 第153-157页 |
二、 古希腊人本精神的吸纳 | 第157-163页 |
结语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