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9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 遗产研究领域逐渐自成系统 | 第9-10页 |
| 2. 合理的遗产开发对于拉动地方经济有正面的乘数效应 | 第10页 |
| 3. 丰富黑龙江遗产旅游资源,唤醒民众遗产保护意识 | 第10-11页 |
| (三) 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五) 相关理论应用 | 第13-19页 |
| 1. 遗产 | 第13-14页 |
| 2. 遗产分类 | 第14页 |
| 3. 文化遗产 | 第14-16页 |
| 4. 自然遗产 | 第16页 |
| 5.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评定标准 | 第16-19页 |
| 一、兴凯湖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可行性 | 第19-26页 |
| (一) 兴凯湖自然属性 | 第19-21页 |
| 1. 兴凯湖地质成因 | 第19页 |
| 2. 兴凯湖生物圈概况 | 第19-21页 |
| (二) 兴凯湖文化属性 | 第21-23页 |
| 1. 兴凯湖名称由来 | 第21页 |
| 2. 兴凯湖成为中俄界湖始末 | 第21-22页 |
| 3. 兴凯湖的新开流文化及渔猎文化 | 第22-23页 |
| (三) 兴凯湖的申报优势 | 第23-26页 |
| 1. 自然演变具有代表性物种资源丰富具备审美优势 | 第23-24页 |
| 2. 文化涵盖具有典型性见证性 | 第24页 |
| 3. 兴凯湖目前景区建设情况 | 第24-26页 |
| 二、兴凯湖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必要性 | 第26-28页 |
| (一) 填补东北地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空白 | 第26页 |
| (二) 城市经济转型现实意义 | 第26页 |
| (三) 发掘深度遗产旅游需求 | 第26页 |
| (四) 推动兴凯湖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向更深层次发展 | 第26-28页 |
| 三、兴凯湖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挑战性 | 第28-35页 |
| (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概况及世界遗产申报现状 | 第28-30页 |
| 1. 世界遗产委员会概述 | 第28-29页 |
| 2. 世界遗产申报现状 | 第29-30页 |
| (二) 我国世界遗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 第30-32页 |
| 1. 国家遗产认定机构政出多门遗产管理缺乏专业性 | 第30-31页 |
| 2. 我国遗产管理程度处于较低水平 | 第31页 |
| 3. 管理理念落后 | 第31-32页 |
| 4. 国内遗产数量积压过多 | 第32页 |
| (三) 兴凯湖现状问题分析 | 第32-35页 |
| 1. 对于申遗工作认识不足 | 第32-33页 |
| 2. 监管混乱难成统一 | 第33页 |
| 3. 自然环境未达到申遗要求文化内涵需深入挖掘 | 第33-34页 |
| 4. 兴凯湖园区自身建设仍需完善 | 第34页 |
| 5. 资金不足融资成为难题 | 第34页 |
| 6. 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 第34-35页 |
| 四、实施兴凯湖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战略 | 第35-41页 |
| (一) 制度体系合理化战略 | 第35-36页 |
| 1. 国家遗产管理体系需趋向合理化 | 第35页 |
| 2. 遗产专项财政支出设置 | 第35页 |
| 3. 管理部门准确定位 | 第35-36页 |
| 4. 控制国内申报世界遗产速度 | 第36页 |
| 5. 改善兴凯湖园区管理机制 | 第36页 |
| (二) 完善现有自然资源深度开发文化资源战略 | 第36-37页 |
| 1. 保护完善自然资源深度开发文化资源 | 第36-37页 |
| 2. 开发兴凯湖地区特色文化活动 | 第37页 |
| 3. 加大兴凯湖宣传力度 | 第37页 |
| (三) 园区基础建设战略 | 第37-39页 |
| 1. 完善兴凯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37-38页 |
| 2. 园区保护策略 | 第38-39页 |
| (四) 景区利益相关者要素管理策略 | 第39-41页 |
| 1. 决策者需同时具备遗产管理素质 | 第39页 |
| 2. 重视培养和开发遗产人才资源 | 第39-40页 |
| 3. 将遗产地居民角色转换将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 第40-41页 |
|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