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发生在河北省的生态补偿的案例及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 第9-10页 |
| ·案例 | 第9-10页 |
| ·案例引发的思考 | 第10页 |
|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生态补偿制度及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 ·国内学者研究概况及国内制度概况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概况及制度概况 | 第12-16页 |
| 第二章 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概述 | 第16-21页 |
| ·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内容 | 第16-17页 |
| ·生态补偿的类型 | 第17-18页 |
| ·国家生态补偿 | 第17页 |
| ·社会生态补偿 | 第17-18页 |
| ·生态补偿的原则与方式 | 第18-19页 |
| ·实行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 | 第18页 |
| ·生态补偿方式 | 第18-19页 |
| ·生态补偿制度的历程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 ·生态资源价值论 | 第21-23页 |
| ·生态资源的整体效益 | 第21-22页 |
| ·生态资源的外部效益 | 第22-23页 |
| ·环境资源开发的机会成本 | 第23页 |
| ·生态资源财产权理论 | 第23-25页 |
| ·财产权的涵义与起源 | 第23-24页 |
| ·环境资源使用权是一种财产权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 第25-30页 |
| ·目前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立法及实践的现状 | 第25-26页 |
| ·我国生态补偿存在的不足 | 第26-30页 |
| ·立法落后于生态保护和建设发展的需要 | 第26页 |
| ·我国现有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内容不全面 | 第26页 |
| ·我国既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也很不完善 | 第26-28页 |
| ·没有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 第28页 |
| ·补偿资金不足 | 第28-30页 |
| 第五章 国外生态补偿制度分析及借鉴 | 第30-34页 |
| ·欧盟农业政策中有关补偿的规定 | 第30-31页 |
| ·价格补贴与环保措施挂钩 | 第30页 |
| ·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 第30页 |
| ·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 第30-31页 |
| ·调整农业结构,减轻环境压力 | 第31页 |
| ·法国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 第31页 |
| ·美国对矿产资源补偿制度 | 第31-32页 |
| ·澳大利亚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 | 第32-34页 |
| 第六章 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34-39页 |
| ·确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原则 | 第34页 |
| ·构建全面系统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34-35页 |
| ·加快建立完善我国税收法律制度 | 第35-37页 |
|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进一步完善 | 第35页 |
| ·专项基金建设 | 第35-36页 |
| ·环境、生态税费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36-37页 |
|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投融资制度 | 第37页 |
| ·推进环境生态保护融资多元化 | 第37页 |
| ·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结构应合理,科学 | 第37页 |
| ·要明晰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主体 | 第37页 |
| ·合理引导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 | 第37页 |
| ·探索市场化模式 | 第37-38页 |
| ·对各部门的规章进行协调,明确各方主体责任 | 第38页 |
| ·提供科技和理论支撑 | 第38-39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44页 |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