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他培育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2章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创新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创新理论 | 第17-18页 |
·组织理论 | 第18-19页 |
·团队理论 | 第19页 |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第19-22页 |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 | 第20-21页 |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构成要素 | 第21-22页 |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 第22-24页 |
·科技创新团队有利于学科交叉 | 第22-23页 |
·科技创新团队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国内外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现状分析 | 第25-37页 |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发展现状 | 第25-29页 |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现状 | 第26-27页 |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现存问题 | 第27-29页 |
·国外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基本路径 | 第29-32页 |
·团队组织方式与目标确立 | 第29-30页 |
·团队组建与结构 | 第30-31页 |
·团队管理模式与科研保障体系 | 第31-32页 |
·国外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6页 |
·政府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 第32-33页 |
·选择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与注重人才培养 | 第33-34页 |
·注重产学研结合与科研成果的转化 | 第34-35页 |
·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宽松的团队氛围 | 第35页 |
·科学的绩效评估与高效的激励制度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体制的培育 | 第37-47页 |
·准确定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 | 第37-39页 |
·挑战前沿的科研项目 | 第37-38页 |
·注重特色学科的发展 | 第38页 |
·发展交叉学科以促进原始创新 | 第38-39页 |
·优化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结构 | 第39-43页 |
·确定“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理念 | 第39-40页 |
·采取灵活弹性的组织结构 | 第40-41页 |
·注重后备创新人才的培养 | 第41-42页 |
·建立信息传递沟通的渠道 | 第42-43页 |
·完善团队成员的甄选与培养 | 第43-46页 |
·团队成员的甄选方法 | 第44页 |
·以学科带头人为团队核心 | 第44-45页 |
·团队带头人的培养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运行机制的培育 | 第47-59页 |
·强化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多维支撑 | 第47-50页 |
·政府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植 | 第47-48页 |
·高校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 第48-49页 |
·联合企业促使成果商业化 | 第49页 |
·与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合作 | 第49-50页 |
·健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机制体系 | 第50-54页 |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 | 第50-51页 |
·制定人性化激励机制 | 第51-52页 |
·完善资源保障机制 | 第52-53页 |
·优化系统调控机制 | 第53-54页 |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文化建设 | 第54-58页 |
·团队认同的价值理念 | 第55页 |
·深厚的知识创新素养 | 第55-56页 |
·谦虚谨慎的治学风气 | 第56-57页 |
·亲密无间的合作氛围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