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9-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 关于大学理念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关于美国教育史上卓有成效的校长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关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四)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研究 | 第15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 哲学上对理念的解释 | 第15页 |
(二) 教育上对理念的解释 | 第15-16页 |
四、 研究计划 | 第16-18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二) 研究创新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学院初创期及办学理念的实践 | 第18-21页 |
一、 创建学院的背景 | 第18页 |
(一) 社会背景 | 第18页 |
(二) 教育背景 | 第18页 |
二、 塞缪尔·约翰逊自由务实的办学理念及其实践 | 第18-20页 |
(一) 塞缪尔·约翰逊的生平及办学理念 | 第18-19页 |
(二) 国王学院的创办 | 第19-20页 |
三、 塞缪尔自由务实办学理念的意义及问题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由传统英式学院向现代化的学院发展 | 第21-28页 |
一、 巴纳德生平简介(1864-1889)及办学理念 | 第21-22页 |
二、 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学院的兴起 | 第22-23页 |
(一) 社会背景 | 第22页 |
(二) 转变人才培养目标 | 第22-23页 |
三、 巴纳德学院男女分院的先驱 | 第23-25页 |
(一) 背景介绍 | 第23-24页 |
(二) 学院的创建 | 第24-25页 |
(三) 巴纳德学院的意义 | 第25页 |
四、 首创校长年度报告制度 | 第25页 |
五、 研究生院的萌芽 | 第25-28页 |
(一) 背景介绍 | 第25-26页 |
(二) 研究生院的创建实践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向现代型大学转变阶段 | 第28-34页 |
一、 塞斯·洛生平简介(1890-1901) | 第28页 |
二、 “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理念 | 第28-29页 |
(一) 当时美国大学教师面临的挑战 | 第28页 |
(二) 教授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 | 第28-29页 |
三、 师范学院的转型 | 第29-31页 |
(一) 当时美国师范学院的发展状况 | 第29-30页 |
(二) 合并纽约师范学院及其意义 | 第30-31页 |
四、 “山上的大学”—精英大学理念 | 第31页 |
五、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 第31-32页 |
六、 人本主义的校园建筑风格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向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性力的大学迈进 | 第34-42页 |
一、 巴特勒生平简介及办学理念 | 第34-35页 |
二、 做大更要做强理念(bigger is better) | 第35-36页 |
(一) 理念提的背景 | 第35页 |
(二) 扩大学校规模 | 第35-36页 |
三、 人才战略理念 | 第36-37页 |
(一) 理念的提出 | 第36-37页 |
(二) 核心课程的发展及意义 | 第37页 |
四、 多维度发展研究究型大学 | 第37-39页 |
(一) 走出象牙塔与外部机构合作 | 第37-38页 |
(二) 充分利用纽约的优越环境发展科研 | 第38-39页 |
(三) 科研为动力服务国家战略 | 第39页 |
(四) 跨学国际研究视角 | 第39页 |
五、 校际联盟赛 | 第39-42页 |
第五章 哥大校长办学理念的经验与启示 | 第42-45页 |
一、 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 第42页 |
二、 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以师生为中心 | 第42页 |
三、 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 | 第42-43页 |
四、 一流大学的领导者必须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及其先进的办学理念 | 第43页 |
五、 既坚持独立发展又寻求外部支持 | 第43-44页 |
六、 办学国际化 | 第44页 |
七、 教学效果的评估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