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农村中心学校的现状与出路--基于15所学校的实证研究

附表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5页
图表目录第15-18页
第一章 导论第18-50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18-21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21-25页
  一、研究目的第21-22页
  二、研究意义第22-25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25-45页
  一、农村中心学校的功能第25-29页
  二、农村中心学校的规模第29-32页
  三、农村中心学校的资源要素第32-38页
  四、农村中心学校的内部管理第38-39页
  五、农村中心学校的评价第39-41页
  六、对已有研究的评价第41-45页
 第四节 研究设计第45-50页
  一、研究目标第45页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45-46页
  三、研究对象第46-48页
  四、论文结构第48-50页
第二章 农村中心学校发展的理论依据第50-86页
 第一节 规模经济理论与农村中心学校的规模经济效益第50-61页
  一、规模经济理论概述第50-54页
  二、教育的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第54-58页
  三、农村中心学校的规模经济分析第58-61页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论与农村中心学校的社会化功能第61-72页
  一、教育的社会化功能论概述第62-65页
  二、农村中心学校的社会化功能分析第65-72页
 第三节 学校发展理论与农村中心学校的发展生态第72-86页
  一、学校发展理论概述第72-81页
  二、农村中心学校的发展生态分析第81-86页
第三章 农村中心学校的发展历程第86-118页
 第一节 农村中心学校的“前撤点并校”时期(1949-1978)第86-89页
  一、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教育普及化第86-87页
  二、广泛设立的学校中包括农村中心学校的前身第87-88页
  三、学校教育呈现出低水平和均质化的特征第88-89页
 第二节 农村中心学校的萌芽时期(1978-1986)第89-94页
  一、农村教育现实: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第90-92页
  二、学校的“中心”角色意识开始萌芽第92-93页
  三、学校办学条件有所改善第93-94页
 第三节 农村中心学校的形成时期(1986-1998)第94-98页
  一、学校布局调整:追求教育效率第94-96页
  二、农村中心学校大量出现第96-97页
  三、学校办学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为主第97-98页
 第四节 农村中心学校的“大跃进”时期(1998-2006)第98-103页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效率优先初涉公平第99-101页
  二、农村中心学校迎来全面建设第101-102页
  三、学校办学在政策主导下走向规范化第102-103页
 第五节 农村中心学校的“稳定发展”时期(2006-2012)第103-113页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效率与公平并重第104-110页
  二、农村中心学校的稳定发展与双重责任第110页
  三、学校发展关注社会效益第110-113页
 第六节 农村中心学校的“后撤点并校”时期(2012-)第113-118页
  一、教育发展规划: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113-114页
  二、农村中心学校发展路径的两重性第114-115页
  三、学校发展面向未来第115-118页
第四章 农村中心学校基本特征的量化分析第118-135页
 第一节 农村中心学校的区位分布特征第118-123页
  一、市区直辖的农村中心学校的开放程度总体较高第118-121页
  二、位于特色乡镇的农村中心学校的办学水平普遍较高第121-122页
  三、距离县区中心较近的农村中心学校的办学水平总体较高第122-123页
 第二节 农村中心学校的规模特征第123-126页
  一、教师的总数多,生师比过低第123-124页
  二、班级的规模大小不一,存在极端规模现象第124-126页
  三、学校的服务半径大,辐射村数多第126页
 第三节 农村中心学校的师资特征第126-130页
  一、青年和老年教师的比例过低第127-128页
  二、男性教师的比例较低第128-129页
  三、教师学历达标率高第129-130页
 第四节 农村中心学校的生源特征第130-135页
  一、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第130-132页
  二、非走读生的比例高第132-133页
  三、生源下降的趋势明显第133-135页
第五章 农村中心学校的历史成就与现实困境第135-174页
 第一节 农村中心学校的历史成就第135-150页
  一、集中了教育资源并提高了其利用效率第135-140页
  二、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140-144页
  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144-150页
 第二节 农村中心学校的现实困境第150-174页
  一、基础办学条件尚待提高第150-156页
  二、学生管理难度较大第156-160页
  三、教师工作满意度很低第160-167页
  四、学生成长环境有待完善第167-174页
第六章 农村中心学校现实困境的原因探析第174-205页
 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滞后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第174-183页
  一、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学校有效供给的不足第174-178页
  二、留守儿童群体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挑战第178-181页
  三、县级财政收入不足导致教师待遇较差第181-183页
 第二节 政府对教育责任的推卸影响了学校的发展第183-189页
  一、盲目撤并学校直接加剧了农民的负担第183-186页
  二、县级政府的教育卸责减少了对学校的资源投入第186-187页
  三、乡镇政府的教育卸责弱化了对学校的有效管理第187-189页
 第三节 学校办学理念的偏差阻碍了学校的发展第189-196页
  一、工具理性思维主导下的育人价值的缺失第189-191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不足造成了学生文化的离土倾向第191-194页
  三、对农村的偏见影响了学校服务地方职能的发挥第194-196页
 第四节 保障机制设计的简单化限制了学校的发展第196-205页
  一、长效性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设计不足第197-199页
  二、家庭替代性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机制设计的不足第199-201页
  三、可持续性的学校生源保障机制设计的不足第201-205页
第七章 农村中心学校发展的建议第205-243页
 第一节 发挥学校的本位优势,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第205-213页
  一、强化师资、生源、经费、地缘优势,快速赶超城市学校第205-210页
  二、发挥对学生的集中管理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第210-212页
  三、履行资源共享中心的义务,促进农村的整体进步第212-213页
 第二节 构建长效性的经费保障机制,夯实学校发展的基础第213-221页
  一、强化政府的教育财政责任,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第214-217页
  二、寻求社会各界的捐赠,拓宽经费的来源渠道第217-219页
  三、创新经费预算编制,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效率第219-221页
 第三节 完善科学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促进整体功能的发挥第221-231页
  一、完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提高教师满意度第222-225页
  二、提高学校建设的标准化水平,努力扩大有效供给第225-228页
  三、打造优质的校车队伍,强化校车的安全管理第228-231页
 第四节 探索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学校的创新发展第231-243页
  一、找寻发展基点,制定特色的发展规划第231-235页
  二、营造发展氛围,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第235-237页
  三、迈出坚定步伐,选择适宜的发展战略第237-239页
  四、注重信息反馈,构筑有效的调节系统第239-243页
第八章 结语第243-246页
附录第246-261页
 附录一 农村中心学校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第246-248页
 附录二 农村中心学校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第248-250页
 附录三 农村中心学校现状调查问卷(家长卷)第250-251页
 附录四 农村中心学校校长访谈提纲第251-252页
 附录五 部分调研照片第252-261页
参考文献第261-272页
后记第272-274页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第274页

论文共2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学校性别: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与表征--以上海为例
下一篇: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对研究型大学科研资助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