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 引言 | 第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花生生长与渍涝胁迫 | 第13-16页 |
·渍涝胁迫对花生的影响 | 第13-14页 |
·生长生境 | 第13-14页 |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 第14页 |
·起垄覆膜栽培模式 | 第14页 |
·花生耐渍涝机制 | 第14-16页 |
·形态特征 | 第14-15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15-16页 |
·花生生长与不同耕种模式 | 第16-17页 |
·起垄与平作效应 | 第16页 |
·覆膜栽培效应 | 第16页 |
·覆膜与起垄的复合效应 | 第16-17页 |
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耐渍花生生长发育对不同耕种模式的响应 | 第18-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试验时间与地点 | 第18页 |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18-19页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花生收获期考种 | 第19页 |
·植株形态指标测定 | 第19页 |
·干物质积累量测定 | 第19页 |
·花生收获期考种 | 第19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耐渍花生形态特征对不同耕种模式的响应 | 第20-22页 |
·主茎高 | 第20-21页 |
·侧枝长 | 第21-22页 |
·分枝数 | 第22页 |
·耐渍花生不同时期生物量对不同耕种模式的响应 | 第22-25页 |
·地上部 | 第23-24页 |
·地下部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耐渍花生光合作用及其根系生理对不同耕种模式的响应 | 第25-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试验设计 | 第25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5-27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25页 |
·气体交换特性 | 第25页 |
·乙醇脱氢酶活性 | 第25页 |
·保护酶活性 | 第25-26页 |
·丙二醛含量 | 第26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耐渍花生生理特性对不同耕种模式的响应 | 第27-31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27-28页 |
·净光合作用速率 | 第28页 |
·气孔导度 | 第28-29页 |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 第29-30页 |
·蒸腾速率 | 第30-31页 |
·耐渍花生生化特性对不同耕种模式的响应 | 第31-36页 |
·乙醇脱氢酶活性 | 第31-32页 |
·根系活力 | 第32-33页 |
·保护酶活性 | 第33-34页 |
·丙二醛 | 第34-35页 |
·可溶性蛋白质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耐渍花生产量和品质对不同耕种模式的响应 | 第36-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耐渍花生产量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 | 第36-37页 |
·结果特征及单株产量 | 第36-37页 |
·果仁重、出仁率和单株生产率 | 第37页 |
·耐渍花生品质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 | 第37-39页 |
·脂肪、蛋白质 | 第37-38页 |
·油酸、亚油酸和油亚比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39-41页 |
1 结论 | 第39-40页 |
2 创新 | 第40页 |
3 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历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