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高校和谐德育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国内德育生态化研究 | 第10-11页 |
·国外德育生态化研究 | 第11-13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4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14页 |
5 论文的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高校德育与文化生态 | 第15-22页 |
1 高校德育的概述 | 第15-18页 |
·高校德育的内涵 | 第15-16页 |
·德育改革的回顾 | 第16-17页 |
·高校德育的特征 | 第17-18页 |
2 文化生态的概述 | 第18-19页 |
·文化生态的内涵 | 第18-19页 |
·文化生态的特征 | 第19页 |
3 高校德育与文化生态的关系 | 第19-22页 |
·德育——文化之核心 | 第20-21页 |
·成人——共同之理想 | 第21页 |
·和谐——共同之规定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德育的问题 | 第22-31页 |
1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 第22-24页 |
·生命价值的“缺位” | 第22-23页 |
·缺乏对自然的敬畏 | 第23-24页 |
2 高校德育中人与社会的不和谐 | 第24-25页 |
·意识形态化下的高校德育政治化 | 第24页 |
·功利化下的高校德育工具化 | 第24-25页 |
·娱乐化下的高校德育低俗化 | 第25页 |
3 高校德育中人与他人的不和谐 | 第25-27页 |
·师生关系疏远导致关系冷漠化 | 第26页 |
·网络虚拟空间导致同学关系的淡化 | 第26-27页 |
·教育产业化下学生与学校关系的利益化 | 第27页 |
4 高校德育中人与自我的不和谐 | 第27-31页 |
·道德理想的失落导致归属感缺失 | 第27-28页 |
·自我认同危机导致理想信念迷茫 | 第28-29页 |
·知识结构的失衡影响人格健全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高校德育回归生态的途径 | 第31-42页 |
1 关爱生命,夯实德育自然基础 | 第31-34页 |
·重视生命教育,提升德育中的生命价值 | 第31-32页 |
·由理性到诗性,德育的新境界 | 第32-34页 |
·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回归对自然的敬畏 | 第34页 |
2 保持平衡:当代德育改革的原则 | 第34-36页 |
·整体性原则下的平衡 | 第34-35页 |
·开放性原则下的平衡 | 第35页 |
·动态性原则下的平衡 | 第35-36页 |
·多样性原则下的平衡 | 第36页 |
3 和谐平等:高校德育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化 | 第36-39页 |
·教学相长,对话平等的师生关系 | 第36-37页 |
·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生生关系 | 第37-38页 |
·贴近生活,全面育人的校园环境 | 第38-39页 |
4 和谐个人:高校德育的落脚点 | 第39-42页 |
·知行结合,全面认识自我 | 第39-40页 |
·勇于担当,善待自我 | 第40页 |
·追求新境界,努力提升自我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