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一) 专著类 | 第9-10页 |
(二) 期刊、学术论文类 | 第1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柳子戏兴起的历史成因 | 第12-26页 |
第一节 明清俗曲的兴盛 | 第12-16页 |
一、 明清时期俗曲发展简述 | 第12-14页 |
二、 明清山东民歌俗曲发展简述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明清柳子戏所处的戏曲生态环境 | 第16-20页 |
一、 明清戏曲发展状况简述 | 第16-18页 |
二、 明清时期山东多种戏曲声腔并存发展 | 第18-20页 |
(一) 梆子腔、吹腔的传入 | 第18-19页 |
(二) 昆山腔、高腔的传入 | 第19-20页 |
(三) 元明北曲的继承和发展 | 第20页 |
第三节 山东地理环境与音乐文化语境是柳子戏生成的重要条件 | 第20-26页 |
第二章 柳子戏音乐形态分析 | 第26-57页 |
第一节 柳子戏唱腔曲牌分析 | 第26-37页 |
一、 长短句体曲牌分析 | 第27-36页 |
(一) 【黄莺儿】曲牌的分析 | 第27-33页 |
(二) 【步步娇】曲牌的分析 | 第33-36页 |
二、 齐言体曲牌分析 | 第36-37页 |
(一) 【调子】曲牌的基本形态 | 第36页 |
(二) 各种【调子】曲牌之间相互衍生的简要分析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其他戏曲声腔的“柳子化” | 第37-46页 |
一、 “昆腔”的柳子化 | 第37-43页 |
(一) 两者使用了相似的“腔型” | 第39-42页 |
(二) 唱腔使用统一的词拍节奏 | 第42-43页 |
二、 青阳腔对柳子戏的影响 | 第43-46页 |
(一) 青阳腔的“柳子化” | 第44-45页 |
(二) 柳子戏音乐中“挂序”的形成 | 第45-46页 |
第三节 现代柳子戏唱腔音乐的特征 | 第46-52页 |
一、 传统曲牌音乐的“简化” | 第46-49页 |
二、 现代合唱与重唱技术的应用 | 第49-51页 |
三、 借鉴板腔体剧种的成套唱腔板式组合形式 | 第51-52页 |
第四节 元明北曲在柳子戏中的遗存 | 第52-57页 |
一、 柳子戏中的“一人主唱” | 第52-54页 |
二、 柳子戏中的“一折一宫调” | 第54-57页 |
第三章 山东省柳子剧团对柳子戏的传承与保护 | 第57-75页 |
第一节 传承发展载体——省柳子戏剧团 | 第57-62页 |
一、 柳子戏班社考 | 第57-59页 |
(一) 济宁孙状元家班 | 第57-58页 |
(二) 曹县的大小曾班 | 第58页 |
(三) 定陶县宋楼班和巨野孙家义班 | 第58-59页 |
二、 山东省柳子剧团的建立与发展 | 第59-62页 |
(一) 从郓城县工农剧社到山东省柳子剧团 | 第59-60页 |
(二) 勇于艺术实践的“天下第一团” | 第60-62页 |
第二节 坚守宗旨,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 第62-65页 |
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守艺术宗旨 | 第62页 |
二、 不断探索体制和机制改革 | 第62-64页 |
三、 艺术实践活动中传承、发展 | 第64-65页 |
第三节 省柳子剧团对柳子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 第65-75页 |
一、 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 第65-68页 |
(一) 剧团与艺校合作办学培养人才 | 第65-67页 |
(二) 剧团对青年演员的培养 | 第67-68页 |
二、 艺术生产——整理传统剧目和移植、编创新剧目 | 第68-72页 |
(一) 经典传统柳子戏剧目的积累 | 第68-70页 |
(二) 移植剧目和新编现代剧 | 第70-72页 |
三、 适应时代需要的硬件建设 | 第72-75页 |
(一) 柳子戏剧团的硬件建设 | 第72页 |
(二) “一书、一厅”——柳子戏展厅 | 第72-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A 照片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