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发生和生活史特性的多样性 | 第17-18页 |
·我国斑潜蝇的种类、分布和危害 | 第17页 |
·国内外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及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斑潜蝇寄生蜂的生活史方式多样性 | 第18页 |
·寄主取食型寄生蜂的取食、寄生及其内在生理状态的影响 | 第18-22页 |
·寄生蜂的食物来源 | 第19页 |
·寄生蜂的取食和寄生 | 第19-21页 |
·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取食的内在生理学 | 第21-22页 |
·芙新姬小蜂 | 第22-23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22-23页 |
·人工饲养及田间释放 | 第23页 |
·潜蝇姬小蜂 | 第23-24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23-24页 |
·人工饲养及田间释放 | 第24页 |
·论文设计 | 第24-28页 |
·立题依据 | 第24-26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两性生命表评价芙新姬小蜂与同域性寄生蜂潜蝇姬小蜂的控害效应 | 第28-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供试虫源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两种寄生蜂的发育历期、繁殖力(sxj)和非寄生致死数 | 第29-33页 |
·两种寄生蜂的年龄-龄期和年龄特征存活率 | 第33-34页 |
·两种寄生蜂的生命期望及繁殖率和非寄生致死率贡献值 | 第34-36页 |
·两种寄生蜂的不同致死方式的种群动态参数 | 第36-3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芙新姬小蜂雌蜂的寄主处理行为过程及控害行为模式 | 第38-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供试虫源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雌蜂寄主处理行为过程及行为特征以及时间分配策略描述 | 第40-44页 |
·经历和抱卵量对寄主处理行为的影响 | 第44-4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补充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雌蜂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 第49-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供试虫源 | 第49页 |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不同食物下寄生蜂的寿命、繁殖力和总致死量 | 第50-53页 |
·补充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雌蜂取食和寄生的行为权衡的影响 | 第53-5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4-64页 |
·寄主取食型寄生蜂的卵育型和控害行为特性 | 第54页 |
·寄主取食以及补充非寄主食物对寄主取食型雌蜂成虫期生活史参数及取食 vs 寄生权衡影响 | 第54-56页 |
·对生物防治应用的启示 | 第56-64页 |
第五章 补充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和潜蝇姬小蜂的寄生 vs 取食行为权衡的影响 | 第64-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9-70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