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研究--以制度体系构想为视角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之国内外现状 | 第12-16页 |
一、思潮根源 | 第12-13页 |
二、国际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三、我国进展情况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的缺陷 | 第16-21页 |
一、司法人文关怀不够 | 第16-18页 |
(一) 同情心的缺乏 | 第17页 |
(二) 保护理念的缺失 | 第17页 |
(三) 对诉讼主体地位的不尊重 | 第17-18页 |
二、诉讼地位虚设 | 第18-19页 |
(一) 地位失衡 | 第18页 |
(二) 诉讼权利不完整 | 第18-19页 |
(三) 救济体系缺乏 | 第19页 |
三、不当司法行为造成“二次被害” | 第19-21页 |
(一) “二次被害”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 “二次被害”的原因分析 | 第20页 |
(三) “二次被害”的负面效应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权利保护缺位的社会历史根源 | 第21-27页 |
一、权利救济的历史形态 | 第21-23页 |
(一)原始的“私力救济” | 第21-22页 |
(二) “公力救济” | 第22-23页 |
二、被害人角色的历史演变 | 第23页 |
三、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缺位的反思 | 第23-25页 |
(一) “公力救济”与被害人主体地位的沦陷 | 第24页 |
(二) 公权绝对排斥私权不符合正义原则 | 第24-25页 |
(三) 公权绝对排斥私权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第25页 |
四、新型救济形态的应运而生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制度体系建设 | 第27-38页 |
一、参与诉讼机制 | 第27-30页 |
(一) 知情权保障制度 | 第27-28页 |
(二) 参与案件处理制度 | 第28页 |
(三) 监督制约制度 | 第28-29页 |
(四) 人身保护制度 | 第29页 |
(五) 监督刑罚执行制度 | 第29-30页 |
二、刑事对话机制 | 第30-32页 |
三、心理损害赔偿及援助机制 | 第32-35页 |
(一) 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及制度设计 | 第32-33页 |
(二) 建立系统化的心理援助制度 | 第33-35页 |
四、国家和社会替代责任机制 | 第35-38页 |
(一) 现实需要 | 第35页 |
(二) 制度因素 | 第35-36页 |
(三) 制度设计 | 第36-38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附件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