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我国减刑、假释制度概述 | 第12-14页 |
1.1 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功能设计 | 第12页 |
1.2 减刑、假释运作程序 | 第12-14页 |
1.2.1 程序流程 | 第12-13页 |
1.2.2 救济渠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现行减刑、假释制度的实践困境 | 第14-20页 |
2.1 诉讼结构失衡 | 第14-16页 |
2.1.1 司法程序行政化 | 第14页 |
2.1.2 书面审理监督难 | 第14-15页 |
2.1.3 行刑标准不统一 | 第15-16页 |
2.1.4 已减刑期难撤回 | 第16页 |
2.2 服刑人员权利保护不力 | 第16-18页 |
2.2.1 减刑愿望表达难 | 第16-17页 |
2.2.2 短刑犯减刑、假释难 | 第17-18页 |
2.2.3 假释适用操作难 | 第18页 |
2.3 受害者权利保护遭忽视 | 第18-20页 |
2.3.1 权利被长期遗忘 | 第18-19页 |
2.3.2 补偿机制不完善 | 第19页 |
2.3.3 缺乏与服刑人员对立情绪舒缓渠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减刑、假释制度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0-26页 |
3.1 减刑、假释程序理念及配套制度滞后 | 第20-23页 |
3.1.1 权利属性观念制约 | 第20-21页 |
3.1.2 缺乏相互制衡的控辩机制 | 第21-22页 |
3.1.3 计分考核机制难以统筹兼顾 | 第22页 |
3.1.4 法院案多人少压力大 | 第22-23页 |
3.2 缺乏利害关系人参与机制 | 第23-26页 |
3.2.1 服刑人员缺乏减刑、假释的主动性 | 第23-24页 |
3.2.2 忽视了受害人心理平复对刑罚执行效果的检验作用 | 第24-26页 |
第四章 信用减刑制度之引入与变通 | 第26-33页 |
4.1 确立以信用减刑为中心的减刑、假释机制 | 第26-27页 |
4.1.1 确立“权利说”观点 | 第26-27页 |
4.1.2 引入信用减刑制度 | 第27页 |
4.2 对信用减刑的变通与完善 | 第27-29页 |
4.2.1 变自动减刑为诉讼减刑 | 第27-28页 |
4.2.2 减刑、假释幅度科学分类 | 第28-29页 |
4.2.3 构建改造过程全记录机制 | 第29页 |
4.3 建立减刑、假释程序当事人参与机制 | 第29-33页 |
4.3.1 重塑减刑、假释程序参与方的诉讼地位 | 第29-30页 |
4.3.2 明确服刑人员减刑、假释程序参与权利、义务 | 第30-31页 |
4.3.3 构建受害者减刑、假释参与机制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8页 |
附件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