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1 引言 | 第17-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新形势下知识经济和创新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 第17-18页 |
·技术学习与创新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 第18-19页 |
·技术追赶与创新模式表现出较强的技术知识异质性特征 | 第19-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理论意义 | 第22页 |
·实践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资料搜集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2 研究综述 | 第29-51页 |
·创新思想的演化 | 第29-31页 |
·经济地理学技术学习与创新的视角变迁 | 第31-38页 |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地域创新模型 | 第31-34页 |
·外部/全球联系、跨区网络与技术学习与创新 | 第34-36页 |
·全球-地方联结与技术学习与创新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技术、技术体制与创新 | 第38-44页 |
·技术与技术体制 | 第38-39页 |
·技术体制与创新模式 | 第39-42页 |
·技术体制与技术追赶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知识基础与创新 | 第44-50页 |
·知识基础 | 第44-45页 |
·知识基础与创新 | 第45-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51-69页 |
·主流的空间化学习创新理论 | 第51-58页 |
·区域(空间)视角下的新产业区及相关理论 | 第51-53页 |
·网络视角下的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及相关理论 | 第53-58页 |
·学习场理论 | 第58-62页 |
·知识基础理论 | 第62页 |
·理论整合与分析框架 | 第62-67页 |
·框架构思 | 第62-63页 |
·分析的维度 | 第63-65页 |
·分析的焦点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4 知识基础与学习场的理论建构 | 第69-97页 |
·从物理场到学习场:场的思想演变 | 第69-71页 |
·学习场:多尺度性与多元性 | 第71-75页 |
·知识基础与创新 | 第75-84页 |
·意会知识与地域创新模型 | 第76-78页 |
·知识基础与空间创新 | 第78-84页 |
·知识创造与场理论 | 第84-89页 |
·SECI 过程与知识创造 | 第84-86页 |
·知识创造、SECI 与 Ba | 第86-89页 |
·学习场的多元性与多尺度性 | 第89-95页 |
·符号性知识与创意型学习场 | 第90-91页 |
·综合性知识与根植型学习场 | 第91-93页 |
·分析性知识与科学型学习场 | 第93-94页 |
·知识复杂性与混合型学习场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5 世界超硬材料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 第97-109页 |
·超硬材料产业的行业特征 | 第97-100页 |
·典型单一的产业链类型,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程度高 | 第97-98页 |
·小行业、大用途,具有工业的牙齿之称 | 第98页 |
·行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 第98-99页 |
·各环节附加值与地理分布不同 | 第99-100页 |
·超硬材料行业的全球格局 | 第100-101页 |
·超硬材料合成技术发展史与世界超硬材料产品创新 | 第101-107页 |
·近代科学知识与人造金刚石合成 | 第102-103页 |
·气相沉积合成技术与金刚石薄膜的兴起 | 第103-105页 |
·纳米技术与纳米金刚石的问世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6 中国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 | 第109-127页 |
·科学研究与中国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 | 第109-121页 |
·科研院所与中国人造金刚石合成及工业化生产 | 第109-113页 |
·科学研究全方位展开与超硬材料行业产品创新 | 第113-117页 |
·合成设备、工艺进步与金刚石行业突破创新 | 第117-121页 |
·超硬材料行业发展的国内图景 | 第121-125页 |
·已成为超硬材料生产第一大国 | 第121页 |
·较为完善的超硬材料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 第121-122页 |
·区域集中与集聚现象明显 | 第122-124页 |
·行业集中度高,呈现寡头竞争格局 | 第124-125页 |
·产品同质化严重,处于行业价值链的低端 | 第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7 科学型学习场与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技术创新 | 第127-167页 |
·郑州高新区概况与发展 | 第127-132页 |
·地理与区位 | 第127-128页 |
·高新区建立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 第128-129页 |
·高新区的发展现状与成就 | 第129-132页 |
·郑州超硬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 第132-135页 |
·技术极的推动与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轫 | 第132-133页 |
·初级要素优势与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 | 第133-134页 |
·市场需求拉动与超硬材料行业的飞速发展 | 第134页 |
·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超硬材料行业的壮大 | 第134-135页 |
·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发展 | 第135-140页 |
·区内企业聚集及规模优势明显 | 第136页 |
·区内企业各具特色,产业链条完善 | 第136-138页 |
·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区域创新环境初显 | 第138-139页 |
·中心地位突出,信息资源丰富 | 第139-140页 |
·科学型学习场创新的组织与地理模式: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研究 | 第140-164页 |
·大学(科研机构)、解析知识与创新 | 第140-145页 |
·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的技术极 | 第145-148页 |
·技术极-企业知识流动机制与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创新 | 第148-154页 |
·科学型学习场的创新机制 | 第154-160页 |
·科学型学习场的地理模式 | 第160-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164-16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67-173页 |
·主要结论 | 第167-170页 |
·创新之处 | 第170-171页 |
·展望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1页 |
附录 | 第181-19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 第190-191页 |
致谢 | 第191-192页 |